发布于:2025-04-03
原创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援疆为了什么?在疆干点什么?离疆留下什么?经过一年充实而忙碌的援疆生活,我找到了答案,分别是情怀、担当、守望。」不知不觉,为期一年的援疆将在两个月后结束,徐向东已把喀什当作第二故乡,把喀地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医护人员当作自己的亲人。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徐向东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24 年 5 月 31 日,徐向东跨越山海,从珠江之畔来到西部边陲重镇喀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把精湛的技术、临床的经验、贴心的服务带给南疆各族人民,让南疆百姓都能在「家门口」看好病不再是一句誓言,而是老百姓可以触摸得到的现实。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在疆一心一意付出,徐向东也收到了三份沉甸甸的奖励-由喀地一院授予的「最美科技工作者奖」「门诊贡献奖」「手术量贡献奖」,同时还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及《健康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纷纷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自己的职责,不论身在何方,都要踏踏实实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护航。

跨越山海 只想为民服务

来援疆前,徐向东曾先后受邀到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参加学术交流讲座,但对于喀什,他的第一认知来自援疆前辈:多民族聚居地区,医疗技术水平相较于广东差距较大。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情怀,徐向东来到喀地一院,担任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迅速了解科室情况后,徐向东便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很快,他遇到了援疆生涯的第一台手术。一名 49 岁的男性患者因胸内有一个成人「拳头」般大小的甲状腺肿到喀地一院就诊。由于该肿物最低位已经达到主动脉弓下方气管隆突水平,而且严重挤压了气管,如不尽快进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时都有因呼吸困难而导致死亡的可能。

「开胸」对患者的身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恢复期长,临床诊疗经验非常丰富的徐向东提议,为患者实施颈部切口的胸内甲状腺肿切除术。由于患者甲状腺肿物较深,已达气管隆突部位(气管最下端),且颈、胸部血管密集、大血管多,术中分离肿块时一旦操作不慎,容易伤及周围血管和组织,造成术中大出血。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徐向东成功将巨大甲状腺肿物通过颈部切口完整切除,手术顺利完成。

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2024 年 8 月中旬,一名颈部双侧巨大甲状腺肿的女性患者直奔喀地一院,慕名寻求徐向东的帮助。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这名患者原本只有一个红枣样大小的甲状腺结节,10 年间结节增大至成年男性拳头般大小,且双侧甲状腺各有一个,身体也饱受折磨,曾辗转北京、上海等地就医。即将前往广州寻找徐向东时,患者得知徐向东就在喀地一院帮扶,便来到喀地一院。不忍看着患者被病痛折磨,徐向东顶着巨大手术风险成功为患者拆除了困扰其 10 年的颈部「炸弹」。

2024 年 11 月,一名 53 岁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 30 年并出现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症状,到喀地一院就诊。经检查,患者双侧甲状腺肿物巨大,已对气管和上腔静脉造成严重压迫,胸壁有明显静脉曲张,需尽快安排手术治疗。徐向东深知手术风险和难度非常大,但他决定再次冒险,制定了周密手术方案后为患者实施了手术。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一台台高风险手术的完成,也让徐向东愈发明白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要在有限的援疆时间内,踏踏实实为当地百姓做点实事,为当地人民送去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温暖的医疗服务。」

全心全意 点亮「健康灯塔」

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成绩并非易事,徐向东在工作中边发现问题边想解决办法。

「我发现有些患者来院就诊后,对喀地一院没有足够的信任,患者更倾向于选择乌鲁木齐的大医院治疗。」一段时间的门诊经历,让徐向东更加明确喀地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学科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的迫切。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在喀地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范明江的支持下,徐向东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制定学科发展策略,从多学科会诊制度的建立、青年医生培养规划到乳腺癌、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随访制度的建立,慢慢都有了起色。

「现在科室的三四级手术病例或疑难病例,都会进行科室讨论,我们已经建立了这样的模式。」徐向东说,一方面培养和训练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另一方面通过科室病例讨论,促进科室医生相互提高。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每天查房结束后,徐向东就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手把手带教,不断提升团队的手术实操能力。「人才培养也不单单是培训手术技术,还要制定培养计划,比如科研、教学讲课等。」徐向东说,每周科室安排一名医生讲课,他每个月讲一次课,其余三周安排科室医生讲,学习最新诊疗指南和前沿进展,遇到问题进行讨论。他不但要求他们讲课,掌握本专业的最前沿知识,还传授他们幻灯制作的技术和讲课的技巧,方便他们参加学术交流。

「医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有热爱和坚持,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徐向东经常这样勉励科室年轻医生,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定位。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科室业务骨干茁壮成长,手术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我春节休假期间,科室独立完成了很多大手术,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

而徐向东作为科室的「技术与实力」担当,不仅实施了诸多高难度、高风险手术,为罕见病 MEN1 综合征患者实施了手术,还不断开辟着手术新领域,如近期他就带领科室团队完成了多例甲状旁腺手术。在他看来,授人以鱼的同时还要授人以渔,要用援疆专家的赤忱初心与担当,点亮患者「健康灯塔」。

全力科普 做好健康守望者

一台台高风险、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背后不仅是整个团队的努力,也是医疗技术与设备不断更新的过程。

如今,在徐向东的带领下,喀地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学科建设走上「正轨」的同时,相关耗材设备也越来越齐全,保证了手术的精准化、微创化。

随着科室设备如神经监测仪的引进,徐向东也希望这台设备能在喀什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剩下两个月的援疆时间里,徐向东还准备深入喀什 12 县市的医院继续科普,「术中神经监测是一项先进的神经保护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喉返神经的状态,帮助手术医生精准操作,避免损伤,我们准备到下面的县医院推广神经监测技术。」

此外,在喀什这一年里,徐向东发现当地居民的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很多患者都是疾病很重了才来就诊,导致疾病的预后不如早期诊疗的好。」

让徐向东记忆颇深的,是一名乳腺癌患者,「当时这个患者已经出现肝肺脑转移了,我看了一下病史,其实三年前就已经在喀地一院确诊了,确诊后他没有接受治疗,直接回家干农活了。」徐向东在了解工作中还得知,有些患者做过甲状腺手术后需要终身随访,但这些患者既不随访,也不服药。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这让徐向东既着急又有些无奈,「作为一名医生,而且还是援疆医生,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健康科普宣教。」随即,徐向东组织部分援疆专家通过粤新大讲堂,积极前往机关单位、到喀什地区的所辖县城深入开展甲状腺癌、乳腺癌的科普知识。

徐向东说,健康科普工作还任重道远,他希望喀地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团队能继续做下去,「每一次知识的传递,每一次技能的提升,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我相信,大家不懈的共同努力,会将健康的希望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徐向东:「让南疆百姓看得好病」变成可触摸得到的现实

一年的援疆之旅已经接近尾声,但徐向东还有很多想要做的工作:乳腺甲状腺外科新技术、科研开展、教学讲座的举办……他期待喀地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有一天能成为南疆各族百姓的健康「守护者」,「喀什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常回来看看,延续『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做粤喀两地交流交往的桥梁,为提升南疆百姓的健康水平而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