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4-15
原创

脚后跟「长刺」?警惕这个悄悄作怪的骨头病!

近日,一位 34 岁男性患者因反复脚后跟疼痛来岳池县人民医院就诊,该患者平日下蹲困难,上厕所只能用马桶,行走后脚后跟疼痛,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脚后跟「长刺」?警惕这个悄悄作怪的骨头病!
(磁共振检查显示脚后跟周围水肿)

经过详细诊断,确诊为 Haglund 综合征,入院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脚后跟疼痛缓解,患者能自主下蹲,感觉生活也有精彩了。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后,我院骨科团队为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达到了治疗目的。

脚后跟「长刺」?警惕这个悄悄作怪的骨头病!
(术后影像显示正常)

Haglund 综合征,又称为跟骨后上突撞击综合征,是 1928 年由瑞典骨科医生 Patrick Haglund 首次提出,是一种常见的足跟部疾病,是指跟骨后上方的异常骨性突出(Haglund 畸形),跟骨后上方突物与跟腱下滑囊和跟腱(俗称「脚筋」)反复机械性撞击,引发无菌性炎症和损伤,表现为足跟后方的疼痛、肿胀和足的活动受限制。

发病原因

Haglund 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为特发性病变。

遗传因素:存在易致 Haglund 畸形的骨性结构。

跟腱紧张:通过压迫敏感炎性滑囊引发疼痛。

鞋具尺码不适:无法缓冲骨突压力而引发滑囊炎症状。

足跟外侧负重步态:导致鞋底外侧磨损,引发跟骨内旋,造成跟骨与跟腱摩擦。滑囊形成后最终发展为炎性病变。

高弓足:高弓状态下跟骨后倾压迫跟腱(因跟腱止点位于跟骨),导致骨性突起形成,足跟骨后部与跟腱持续摩擦引发滑囊炎症。

过度运动: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跳跃运动,可能导致跟骨后方的滑囊和跟腱反复受到摩擦和撞击,以及跟骨后上结节反应性骨增生。

此外,体重增加、脚部创伤、距下关节对线异常导致的足关节生物力学改变均可能导致 Haglund 综合征。

临床表现

Haglund 综合征症状包括足跟后方可见明显骨性隆起、足跟疼痛、持续性足部锐痛、跟腱区肿胀疼痛、轻度病例多表现为长期制动后的间歇性疼痛、踝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局部红肿等。

脚后跟「长刺」?警惕这个悄悄作怪的骨头病!

足跟后方软组织与鞋具的持续摩擦可导致滑囊炎症,穿着硬质鞋跟边缘的鞋具时,因硬质鞋跟边缘对滑囊及跟腱止点的撞击作用会加剧症状。

那应该如何治疗呢?

01 非手术治疗

对于本病的治疗首先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减少负荷,伸展和力量训练,改穿低帮鞋,使用足后跟垫,避免鞋子与足跟后部的直接接触,炎症及疼痛明显者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可考虑局部封闭以及支具保护等。

保守治疗 3-6 个月无效,考虑手术治疗。

02 手术治疗

由于部分患者存在 Haglund 畸形但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因此对于 Haglund 综合征的手术指征应有严格限定,以下几点可作为该病的手术适应症:

后跟骨肿胀、下蹲困难、足部活动受限影响工作和生活。

行走时跟骨结节处疼痛,足跖屈时加重。

撞击试验阳性。

严格保守治疗 6 个月以上无效。

如何判断是否有 Haglund 畸形?

1. 跟骨后方反复疼痛,休息后好转,活动后加重,慢慢转化为持续性疼痛。

2. 跟腱止点处肿胀、压痛,甚至出现红肿,肤温增高。

3. 跟骨后方骨性突出。

4. 主动及被动背伸踝部时疼痛加重。

如出现上述症状及体征,请及时到医院骨科咨询医师。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