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8-22
原创

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怎么办?

刚刚拿到体检报告的张先生一脸疑惑,体检结果提示 幽门螺杆菌阳性,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张先生有些紧张,幽门螺杆菌感染?什么情况?会不会传染?严不严重? 有什么后果?是否需要治疗?……健康为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还是找专科医师看看稳妥

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一些问题

你是不是也想知道答案?

三水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为你一一解答

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呢?

答: 幽门螺杆菌英文名 Helicobacterpylori,简称 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 唯一 微生物种类。Hp 是一种致病菌,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还可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

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发现是在 1982 年,两位澳大利亚学者从患者胃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的「螺旋状」细菌,这个发现打破了胃内强酸环境下不可能有生物生存的传统看法,并在 1989 年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这两位学者也因此获得 20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呈 S 形、C 形或海鸥状, 有单极多鞭毛,一般长 2.5-4.0μm,宽 0.5-1.0μm,在 PH 值 4.0-8.0 的环境中存活。在生长环境不良时其形状可变成球形。

问: 网上有消息说,我国有几亿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是真的吗? 

答:是的,我国有近半数居民感染幽门螺杆菌。

2023 年 6 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发布《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这是国内首部有关幽门螺杆菌防控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幽门螺杆菌全球感染率约为 50% (18.9%~87.7%),中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 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 35.4%~66.4% 间,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儿童。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呈现"三高一低"现状,即高感染率(约 50%)、高致病力、高耐药率和低根除率。

问: 身体出现什么症状提示我们感染了幽门螺旋菌?

答: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自己可以无明显不适;有部分会有反酸、打嗝、呃气、腹胀、早饱、厌食、烂便或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这部分约占 5%-10%;部分会出现上腹痛、烧心、胸闷、恶心或呕吐甚至黑便等消化性溃疡症状,约占 15%-20%;极少数的约 1% 可发展至胃癌或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问: 幽门螺杆菌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呢?

答: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多种胃肠道内外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 淋巴瘤、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维生素 B12 缺乏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相关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它是一种感染状态。感染后如果我们不治疗,幽门螺杆菌不会自行消失,而会持续的在胃里生长。 它会形成胃黏膜慢性、持续性、活动性炎症。这就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几乎所有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部分无症状,部分表现为消化不良,以胃窦胃炎为主者部分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部分出现胃粘膜萎缩或肠化生,在此基础上少部分患者可发生胃溃疡,极少部分 (<1%) 患者会发展成胃癌。还有极少部分发展成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 淋巴瘤。胃肠外相关疾病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

临床上发现,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 明确 的胃癌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是目前 唯一确定 的与胃癌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将幽门螺杆菌列为 I 类致癌因子。IARC 将致癌因子分成 1、2A、2B、3、4 等 5 类,1 类致癌因子,也称之为 「确认致癌物」,即有 充分证据 证明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怎么办?

2014 年,京都幽门螺杆菌胃炎全球共识将幽门螺杆菌胃炎定义为感染性疾病。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后难以自发清除,不治疗可以终生感染,并主要通过 口-口、粪-口 途径传播他人,尤其是密切接触的家人,所以要予以关注。

问: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吗?

答: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有 1%~2% 会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 明确的胃癌致病因素。早在 1994 年,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就将幽门螺杆菌列为 I 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是目前 唯一确定 的与胃癌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2018 年全球 220 万新发癌症病例中, 有 81 万归因幽门螺杆菌感染, 占 36.8%,绝大部分 胃癌病例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由炎症介导的胃癌发生经历了 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直至胃癌的系列演变过程。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引发的慢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 首要前驱因素,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与宿主遗传易感性和外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 胃癌发生和发展进程。

我国胃癌发病率列恶性肿瘤第 4 位、病死率第 3 位。胃癌早期发现率较低, 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或晚期, 预后差。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发生 最重要、最可控 的手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可 显著降低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 是胃癌的 一级预防措施

问:幽门螺杆菌是怎样传染的呢?

答: 幽门螺杆菌主要经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感染者的呕吐物、咀嚼食物及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经口进入人体后定植于胃型上皮,定植后机体很难自发清除,导致持久或终生感染。

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多在 儿童、青少年期 获得感染,因未及时、彻底治疗而 持续感染,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增加。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 家庭聚集 现象,子女感染与密切接触的父母兄弟 呈正相关

所以,对家庭成员中与感染者共同居住,且无抗衡因素的成年人,建议检测幽门螺杆菌。

问:幽门螺杆菌会在家庭中传播吗?

答: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家庭内传播是其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 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当父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其子女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升高,配偶和同胞之间也存在传播现象。

家庭内传播是新发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径, 家庭成员 之间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咀嚼喂食、不良卫生 习惯等。

问: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怎样治疗呢?

答:通过口服药物治疗,首选方案有两个,分别是 铋剂四联方案和高剂量双联方案,用于对幽门螺杆菌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

铋剂四联方案:铋剂 (1 种)+制酸剂 (1 种)+抗菌素 (2 种) 的 4 种药物联用,疗程为连续 14 天。

铋剂:为胃粘膜保护剂,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粘附作用,抑制幽门螺杆菌产生蛋白酶、尿激酶和磷脂酶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用,2 次/天。

制酸剂:PPI(质子泵抑制剂)或 P-CAB(含钾离子竞争性酸抑制剂)。可以升高胃内 PH 值,增加抗菌素敏感性,稳定抗生素疗效。

《2022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中 PPI 推荐使用标准剂量,1 次/天,餐前半小时服用,不再常规推荐使用双倍剂量。标准剂量指奥美拉唑 20 mg,艾司奥美拉唑 20 mg,雷贝拉唑 10 mg,兰索拉唑 30 mg,泮托拉唑 40 mg,艾普拉唑 5 mg. 但指南同时建议,PPI 药理作用受细胞色素 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如为 PPI 快代谢者,建议使用双倍剂量的 PPI,即 2 次/天。但注意约 40% 的国人属于 PPI 快代谢者。

也可选用 含钾离子竞争性酸抑制剂 P-CAB,其抑酸作用不受 CYP2C19 基因多态性影响,抑酸作用强,持续时间久,2 次/天,餐前服用。

抗菌素:在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等抗菌素中,根据区域耐药情况选择较低耐药率的抗菌素合用,常用组合以阿莫西林为基础 (需皮试),联用四环素或克拉霉素,一般 2 次/天,餐后半小时服用。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甲硝唑+四环素或克拉霉素,或以头孢呋辛钠替代。

高剂量双联方案:大剂量阿莫西林+PPI,各一种药物。

阿莫西林:3.0 g/天。1.0 g/次,3 次/天或 0.75 g/次,4 次/天。

PPI:双倍标准剂量,2 次/天。如艾司奥美拉唑 40 mg 或雷贝拉唑 20 mg,Bid。

同时根据自身肠道功能,可以适当添加益生菌,一般至少 2 周。

问:幽门螺杆菌阳性是否一定要治疗呢?

答:成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论有无症状,均应给予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尤其是合并下列情况时:

  • 消化性溃疡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 早期胃癌
  • 胃癌家族史
  •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含低剂量阿司匹林)
  • 胃增生性息肉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
  •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 幽门螺杆菌胃炎
  • 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维生素 B12 缺乏

抗衡因素是指能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获益相抗衡的因素。这些因素由健康状况、年龄因素、基础疾病等构成,应综合权衡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利弊。

问: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需要根治治疗?

答: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于 2015 年制定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共识推荐 对有消化性溃疡、胃 MALT 淋巴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必须进行根除治疗;对有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 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监护人或年长(年龄为 12~14 岁)儿童自己强烈要求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 可给予 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检测指征包括上述情况和一级亲属中有胃癌患儿,但 不建议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作为儿童常规检测项目

问:家里老人感染人幽门螺旋菌,是否需要积极治疗?

答: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应个体化制订感染处理措施。

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的基础病,如心血管、脑血管、肾和或其他系统疾病,或长期服用 NSAID。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应进行风险获益评估,根据既往用药情况、疾病特点和药物不良反应等,考虑根除治疗对患者利大还是弊多,患者能否从根除治疗中最大获益,从中选择 个体化、规范化治疗方案。并加强 服药前、中、后宣教 工作,提高治疗依从性,确保个体化治疗合理、规范和安全。

问:怎样知道治疗是否有效呢?

答: 所有接受根除治疗者都要复查 H.pylori 状态,复查时间在完成治疗至少 4 周后,一般治疗后 4~6 周 进行。首选非侵入性的尿素呼气试验(UBT),如 13C-尿素呼气试验和 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可作为备选,也是现症感染的诊断方法。在患者需要内镜复查基础上的镜下观察和胃粘膜病理诊断,也是检查手段之一。但与诊断医师的经验、水平相关,与医师的有效取材也密切相关。

血清学试验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不能作为现症感染的诊断方法,但如果感染后没有根治,则可视为仍有感染。

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怎么办?

问:怎样复查?有哪些方法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

答: 首先非侵入性的幽门螺旋菌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13C/14C-尿素呼气试验): 操作简便、40 分钟就有结果,准确性高且不受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灶性分布影响等优点,适用于体检、确诊和复查。但检测值近临界值时需谨慎判断结果(换用其他检查方法或隔 2-3 天再检测)。

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可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粪抗原检测:可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某些抗生素 (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等) 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是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诊断技术。

血清抗体检测:主要用于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未经治疗病人的感染诊断。对于 H.pylori 根除治疗后的患者,由于血清抗体长期存在,无法确认现症感染和用于随访,不能作为现症感染的诊断方法。

胃镜下诊断:胃镜下取胃黏膜标本涂片或病理送检也可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经验的消化内镜医师可以直接在胃镜下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幽门螺杆菌。

问:治疗过程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答:首先,坚持规律服药,按照专科医生医嘱服药,治疗效果才有保障。不然杀菌效果不理想还可能出现耐药,导致以后治疗困难,要争取将幽门螺杆菌一次性杀灭。

其次,治疗期间不能喝酒,尽可能不抽烟。治疗中会服用 2 种抗生素 14 天,期间喝酒可能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心肌梗塞、急性肝损伤等问题。香烟中的尼古丁会间接引起胃酸增加,减少胃内血液供应,影响治疗效果。

再者,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如出现一过性的肚子痛、胀、烂便、口干口苦、大便灰黑色等症状时,先不要慌,这些都问题不大的。但如出现起皮疹、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时,有可能是药物过敏性反应,需及时就诊。

最后,治疗完要进行复查。治疗完后以停药那天起计,一个月后空腹回院复查。

问:饮食生活上有什么注意,哪些不能吃?

答: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典型的「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卫生最为关键。

注意手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注意清洗到指尖缝隙。

提倡公筷公勺: 尤其是家里有感染患者时。不交叉使用碗筷和杯子、毛巾,有条件可以尝试分餐制。

餐具定期消毒: 餐具置于标准消毒柜定期消毒。

良好饮食习惯: 食物尤其是肉食要彻底煮熟,水要烧开,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少吃油炸、腌制、高盐、过辣等刺激性食物,细嚼慢咽,少食多餐,戒烟、限酒,营养均衡。

不口对口喂食: 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

定期更换牙具: 建议牙刷三个月左右更换一次。

哎呀,幽门螺杆菌太可怕了。

幽门螺杆菌 可防、可诊、可治,无论是检查还是治疗,目前都有极为 成熟可靠 的方案,而且价格并不昂贵。只要讲究卫生、科学生活,定期健康体检,及时体检发现健康问题,到专科医生处规范就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完全可以管控,完全不必谈「幽」色变。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