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7-23
原创

10 岁男孩游泳回家床上"溺亡"?原因竟是.....

炎热的夏天又到了,在冰凉的泳池里面游泳,是很多人夏日消暑的首要选择。

在享受凉爽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警惕溺水的发生。很多人都以为溺水只是发生在水里,离开泳池就是安全的了,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离开水里也可能发生「溺水」。

这是一则真实新闻

大家肯定会疑惑,在家怎么能溺亡呢?溺水不应该发生在水里吗?

实际上,我们平时说的溺水主要是普通情况下的「湿性淹溺」,是指水进入肺部导致呼吸困难或停止的现象。

但是除了这种常见的溺水情况外,我们还要警惕以下两种情况——「干性淹溺」和「迟发性溺水」。

7 月 25 日为世界预防溺水日,今天就带大家好好认识,「干性淹溺」和「迟发性溺水」。

什么是干性淹溺?

与湿性淹溺不同,干性淹溺几乎不涉及肺部进水。

它主要是因为人在水中经历了强烈刺激,如受到惊吓、水温过低或过度运动等,导致喉头痉挛,从而无法呼吸或呼吸困难。

当离开水后,由于喉头痉挛未得到缓解,人仍然会处于窒息状态,这就是干性淹溺。「干性淹溺」的恐怖之处在于哪怕只有一小杯水,都有可能发生。虽说在所有溺水身亡事件中,发生「干性淹溺」的概率仅百分之一,但在孩童中,概率呈上升趋势。

游泳时,除了「干性淹溺」,还要小心「迟发性溺水」

什么迟发性溺水?

再来说说迟发性溺水,指发生在溺水获得救治一段时间后发生的溺水反应,通常发生在几小时或几天之后。

溺水者由于肺水肿导致气体交换受阻、肺泡功能障碍,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窒息,甚至死亡,所以又被称「二次溺亡」现象。迟发性溺水往往多发生于婴幼儿。

因其早期表现和呛水刺激的症状相似,且婴幼儿表达不清,父母往往感觉孩子只是受了惊吓,或者认为溺水并不严重、呛水不多,从而容易忽视,导致不良后果。

干性淹溺和迟发性溺水,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虽然比较少见,但仍需家长高度警惕。

若是在游泳后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必须要重视并及时就医:

01

出现头晕、头痛伴视觉障碍、视物模糊、视物不清,且有短暂型意识丧失、眼前一过型黑蒙、猝倒等。

02

出现不断咳嗽咳痰,喘气费力,快速浅呼吸,鼻孔不断翕动,胸部起伏剧烈,胸痛、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并伴随呼吸困难。

03

出现明显寒战、发热、周身寒冷,皮肤发绀、颜面肿胀伴随球结膜充血。严重时溺水者会有烦躁不安、抽搐、嗜睡以及伴随心律失常、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每一次游泳都应是快乐而安全的体验,让我们一起增强安全意识,了解如何避免溺水。

选择正规游泳场所,确保急救设施设备和安全人员完善。其次,在下水前要做好热身运动,确保身体适应水温,避免因突然受到冷水刺激而引发喉头痉挛,引发「干性淹溺」。

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如发现孩子疲劳,应立即让其上岸休息,避免在困倦、疲累时发生意外。同时避免在过饱、空腹、服药后或身体不适时进行水上活动。

在夏季游泳高峰期,我们应对溺水情况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对于儿童,无论溺水时间长短、呛水量大小,都应密切观察其情况,确保他们的安全。

总之,溺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安全第一!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