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 53 岁,检查出脑袋里有直径 3 cm 大的肿瘤,于是到深圳市萨米国际医疗中心(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寻求治疗。
到医院后,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她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听神经瘤」:肿瘤直径约 3 厘米大小,已经波及到脑干的桥脑和延髓部分——这里是负责人类呼吸心跳的生命中枢。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前庭神经的良性肿瘤。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 6%-9%,占桥小脑角肿瘤的 80-90%,好发于 30-50 岁的人群。
肿瘤体积小时,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少数患者时间稍长后出现耳聋。耳鸣可伴有发作性眩晕或恶心、呕吐。
肿瘤继续增大时,压迫同侧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泌减少,或有轻度的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损害表现为面部麻木、痛、触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颞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缩。
肿瘤体积大时,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会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会出现步态不稳、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食呛咳等症状。发生脑脊液循环梗阻则会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等系列症状。
如果放任不管继续压迫脑干,她可能会出现面瘫、吞咽障碍、偏瘫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后,鲍教授决定立即为她安排手术切除肿瘤。
听神经瘤是可治愈的良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时,许多医院都建议保守治疗。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听神经瘤位于颅底中心位置,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众多,手术风险极高。
由于听神经瘤长入面神经和听神经出入颅骨的孔内,深藏于内听道内。因此首先必须要使用显微磨钻,磨除内听道部分骨质后,才能显露里面的肿瘤,再进行完全切除。
如今肿瘤已经长到 3 cm 大,这次手术的难点是要将肿瘤完全切除并且不损伤面神经。术前手术准备,鲍教授严格要求神经外科团队把控到每一个最精确的细节。
颅底是大脑内重要神经血管密集分布的地方,手术操作空间十分狭小。
在颅底切除肿瘤,如同最复杂最精密的拆弹,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昏迷甚至死亡,对医生的专业技术、精力、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挑战。
鲍教授凝神静气,在显微镜下,一点一点磨开内听道,肿瘤终于显露出来。
历经七个小时鏖战,手术终于成功结束,这个直径 3 厘米的肿瘤完整切除。
手术中还有一个大功臣是「术中电生理监测」。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功能区手术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如同雷达,可以及时提醒术者躲避风险,保护神经和功能区。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文末的话:尽管在医学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术界关于听神经瘤的发病机制,依然知之甚少。由于缺乏病因的了解,预防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只能通过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的策略,来减少该疾病对我们的伤害。若突然出现听力下降,且越来越严重,一般治疗方法又无效时,就要怀疑是这种疾病。
早期肿瘤体积比较小,体积越小,手术造成的不可恢复损伤就越小,手术风险也越低,愈后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正因为听神经瘤是可治愈的良性肿瘤,一定要早期发现就赶紧寻找可靠的医院就医治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