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心梗救治日
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2014 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 11 月 20 日为「中国 1120 心梗救治日」。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社会非创伤性致死的最大元凶。它虽是突发性急病,但之前却常常出现各种征兆,太多临床案例表明,某些不太明显的前兆表现被我们忽视了,我们要及时发现身体潜在的疾病信号。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它是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的粥样斑块糜烂、溃疡,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脂核溢出,血管内黏附因子发生聚集和血小板形成白色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性或非完全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急性闭塞。若持续时间达到 20~30 分钟或以上并导致心肌坏死,则被称作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上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共同的病例生理学基础,临床上又称他们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心肌梗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目前对于该病的病因尚不清。研究发现,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导致而成。这些因素医学上称为「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1、有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史,缺乏运动,A 型性格,平时易紧张、情绪容易波动、工作压力大,吸烟史。
2、三高,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3、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了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指一级直系亲属如果患有动脉硬化,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更容易患有动脉粥样硬化。
4、腹型肥胖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发病先兆有哪些?
心肌梗死一般在春、冬季节发病较多,与气候寒冷、气温变化有关。发病前有饱食、情绪激动、休克或脱水、便秘等因素。
常发生于清晨,且发生于安静时,以清晨 6 时至午间 12 时易发病最多。
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表现分为急性期、演变期和慢性期。但临床上集中表现在急性期,部分患者有一些先兆。
心肌梗死先兆,病人在发病前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感到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来有心绞痛症状加重为最突出。
心肌梗死临床症状
疼痛是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最先出现的症状。
胸部疼痛
常为突然发作,胸口压榨样疼痛,其部位在在胸前区,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清。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下颌或背部。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使用含硝酸甘油无效。
上腹部疼痛
有部分病人疼痛性质不典型,可位于上腹部,误认为急性胃肠炎
咽喉或颈部疼痛
有的疼痛在咽喉或颈部,误认为牙疼。
部分病人可以无疼痛,多为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
也可表现为全身症状
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多,胃肠道症状如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等。
医师提醒
为防止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应加强重视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二级预防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延缓或逆转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防止急性冠脉事件发生。
在饮食中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类食物,调节自己情绪,避免过度精神紧张,戒烟,劳逸结合和控制体重等。有高血压者要严格控制血压,有高脂血症者要加强调脂治疗,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血糖管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