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渐至,上海的气温反复变化,此时正是小儿发热的高发时节,但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总有故事暖人心……
1 月 5 日傍晚 5 时 45 分左右,一个年仅 26 个月大的患儿出现在了上海海华医院急诊科,据父母自诉,他们在家中自测患儿体温达 38℃ 以上,并突然发生惊厥、抽搐,慌忙之下抱着患儿赶来我院。
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我院无发热门诊,遇发热病人需由 120 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但小患儿正处于抽搐状态,必须马上止惊,否则会造成大脑缺氧,甚至危及生命,于是急诊科护士将患儿与家长安置在我院隔离抢救室内,一边做好防护措施,同时为患儿吸氧;一边通知儿科薛亚民医生及当天的总值班外科护士长周玲梅,请求协助抢救。
虽然情况紧急,但是大家恪尽职守、临危不乱。护士们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路,遵儿科薛医生医嘱给予止惊、退热 、吸氧、监护等对症处理。由于患儿抽搐状态下牙关紧闭,为了防止患儿咬伤舌头,周护士长和患儿父亲一起将自己的手指垫在患儿的牙齿,直到护士拿来开口器替换,这时周护士长才感觉到自己的手指虽然戴了手套,但依然火辣辣的疼。
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患儿抽搐缓解,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我院立即呼叫 120 将患儿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进一步诊治。
在海华急诊科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这种情况只是形形色色的故事里微乎其微的一件,但海华医护人员们急病人之所及,想病人之所想,将人命置于最高地位,尽职尽责让在海华就诊的患者都能够感受到如面对至亲时的照护。
夜色渐浓,急诊科依然人来人往,不时有救护车呼啸而来。那通明的灯光,是寒冬里最温暖的守护。
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引起的宝宝脑内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这种疾病会让患儿出现僵直、抽搐、双眼斜视、眼球上翻、意识丧失等症状。
高热惊厥就是因为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造成的,这种疾病多发于六个月到四岁左右的孩子,当孩子出现惊厥后一般都不会产生后遗症。
当孩子身体的温度超过 38.0℃ 时,就容易让孩子出现高热惊厥的情况,想要预防高热惊厥发生的话,在孩子高热时一定要让孩子及时服用退热药物,同时孩子身体出现炎症时还要吃一些具有消炎作用的药物。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孩子出现高热惊厥的情况。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上高热惊厥的话,这种类型的人患上高热惊厥的概率就会比普通人患上高热惊厥的概率要高很多。因此这一类人要提前做好预防高热惊厥的措施,这样才能在病情发作时及时进行治疗,从而降低急救不及时的情况发生。
因为小孩的身体各处都没有发育完全,身体的抵抗力也相对较低,这样就更容易患上炎症,从而刺激身体引起高热惊厥的发生。
首次发作多见于 6 月龄至 6 岁,6 个月 以下和 6 岁以上的孩子极少发生。热性惊、厥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为 12-18 月龄,5 岁之前的儿童有 2%~4% 可发生热性惊厥,具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
根据 2011 年美国儿科学会标准,热性惊厥为发热状态下 ( 肛温 ≥ 38.5 ℃, 腋温 ≥ 38 ℃) 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病史。
惊厥还常发生温突然升高时,体温越高发生惊厥的概率越高。惊厥大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初期,抽搐时伴有意识障碍,抽搐停止后,意识很快恢复,没有异常的神经系统表现。多数孩子惊厥后恢复良好,只有极少数孩子可能转变成癫痫 。
孩子高热惊厥,最关键还是先退烧。解开孩子衣服进行散热,物理降温,如冷敷,在患儿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区放置冷毛巾或使用退热贴。用温水毛巾轻轻反复擦拭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利散热。
发热时加盖衣被,以为捂出一身汗,就会退烧,其实这样导致孩子无法散热而高热不退,甚至惊厥。
患儿在高热后退热的过程中,会伴有大量汗液排出,应及时擦拭汗液和更换衣物,预防着凉。
孩子惊厥时,家长看到手脚抽搐等症状时,最容易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可能忙中出错,反而害了孩子,因此当孩子高热惊厥时,家长一定不要惊慌,让自己保持镇定!
小儿发生惊厥时,应该立即在地板上或者床上,移开障碍物,依次解开衣扣、衣领以及裤带,同时使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及咽部分泌物,避免将分泌物及呕吐物等吸入气管,防止发生窒息。
切记不可以将患儿包裹的过于严实,以免堵塞口鼻部位影响呼吸。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