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9-19
原创

润心科普丨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动植物、毒素、化学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

二、致病的幕后黑手有哪些?

01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中毒主要是由摄入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可出现肌肉松弛等神经麻痹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导致死亡。

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有:网购熟肉制品及发酵食品、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 (臭豆腐、豆酱、面酱等)、自制腌制品(腌肉、腌鱼、腌豇豆等)和未经妥善加工处理的罐头制品等。

如何预防中毒:要谨慎网购熟肉制品和发酵食品;注意保存方式;对食品原料进行彻底的清洁和加热处理,尤其要注意婴幼儿饮食。

02 单增李斯特菌

单增李斯特菌一般导致肠道感染,通常潜伏期为 8-48 小时,病人会出现肌肉酸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几天即可痊愈。它也能入侵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潜伏期长达 2-12 周,引起严重的脑膜炎和败血症,发病率虽低,病死率却较高。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的新生儿、孕妇、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最容易被它击倒。

03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 2-3 周,冰箱中可生存 3-4 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 1-2 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 37℃,在 20℃ 以上便能大量繁殖,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腹部绞痛等,通常在发热后 72 小时内会好转。婴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则可能因沙门氏菌进入血液而出现严重且危及生命的菌血症,少数还会合并脑膜炎或骨髓炎。

三、怎样预防食源性疾病?

1. 保持清洁

注意手卫生,餐前便后要洗手。做饭时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手卫生。带有食物残渣的器皿、刀具、抹布、砧板都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需经常清洁消毒,要保持清洁,不要让它们成了污染源。

2. 生熟分开

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 煮熟烧透

食物煮熟烧透,才能将其内部的细菌全部杀死。

4.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两小时;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长时间化冻。冰箱冷藏室一般为 4-6℃,可以减缓细菌滋生,但细菌仍然会缓慢生长,因此冰箱也不是保险箱,其内储存的熟食一定要彻底加热后再吃。如果冰箱塞得太满,里面的冷空气就无法正常循环,冷藏效果降低,也易造成食品腐败。婴幼儿食品要现吃现做,不要储存。

5.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食材要安全新鲜,不食用超过保质期和变质的食物。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果蔬菜。叶菜类可将叶片剥开后浸泡数分钟,再以流水冲洗。根茎类和须去皮的水果类可用软刷刷洗。不需去皮的水果类可先浸泡后再水洗。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