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9-19
原创

每道伤痕都是对生命的渴望——关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崩溃的边缘,有些东西不断淹没过来,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觉得自己就快死了。然后我划下去,血流下来,世界渐渐安静,我又一次活了过来。」

「既然无论如何都是折磨,至少——在伤害自己这件事情上,我可以做自己的主宰者。」

「是我做错了事情,那一瞬间就好像那个错误超级无敌大,大到我没办法原谅自己,万死不辞……」

这些,都是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人们曾说过的话。而在这些人群当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似乎,这些孩子就像是在爱与被爱间迷了路,努力的冲撞着,寻求着一个个出口,却一次又一次,落入同样的死循环……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个体出现不被社会认可,无明显自杀意图,在意识层面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会造成致命危险的一系列的反复、故意、直接、多样的行为表现。

NSSI 行为包括切割、灼烧、针刺或摩擦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切割皮肤。目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 (DSM-5) 已将 NSSI 纳入了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说明 NSSI 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 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背后,都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为什么要实施自我伤害?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孩子就是抗压能力太弱,做的就想用伤害自己身体来威胁父母,但实际上非自杀性自伤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孩子们最痛苦的求救。

「顿时全身都好难受,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难受,那些伤口的痛才能让我感到有确切难受的点」,这句话也道出了很多患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的孩子之所以伤害自己的原因。当心里痛苦超过身体痛苦数倍且无法释放,无法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里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他们这种行为就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的特点?

非自杀性自伤的普遍性非常广,在我国中学生检出率高达 27.4%,也就是说在我国每 10 个中学生当中就约有三个人有过自杀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患者的终身发病率高达 60% 以上,他们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高,未来自杀风险也非常高。同时非自杀性自生的孩子求助率很低,因为青少年对于这一行为有很强的病耻感、很强的隐匿性,因此此也不易被发现。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行为具有传播性,容易在同学同伴或者团体间蔓延。

非自杀性自伤的形成原因

非自杀性自伤产生的原因多样,有生物、环境、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因素。

在生物因素中,自杀行为可使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在疼痛和情绪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增加愉悦感,缓解抑郁情绪;童年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童年期忽视都和青少年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关;在行为上,可合并有物质依赖或进食障碍,习惯性的采用不良的或歪曲的认知方式,并且长期体验到痛苦情绪、孤独等情感,希望通过自我伤害或自我惩罚得到自我解脱。

遇到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孩子

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帮助这些青少年呢?

西安高新医院提醒:在家庭中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自身的行为,要尝试着去理解孩子经历了什么,他们正在忍受着什么样的情绪和痛苦,避免质问和指责,不要用理智去评价孩子,坚定的表达我们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在学校要防范校园欺凌,教会青少年正确对待负性情绪,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应对当前的困扰,做到当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时,懂得如何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反复多次发生自伤行为,却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恐慌等情绪体验,我们可以寻求专业心理科或心理医生的帮助,早期治疗是帮助青少年学习应对情绪更好的方式,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只有做好家庭、学校、医生三者的联合防范,才能及早发现和及早防护。

请记得每个伤痕的青少年背后都是求助和对美好生命的渴望,愿自伤不再是唯一的方式。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