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8 日,一场紧张的心脏手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手术中,心血管内科医生将一个仅重 2 克、只有胶囊大小的双腔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 起搏器)植入到一位患者体内。45 分钟后,医生们就完成了广西首例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不久前,韦女士因反复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在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吉庆伟的指导下,胡昌兴博士为韦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结果显示韦女士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植入起搏器来辅助心跳。
手术当天,胡昌兴和科室另外一名医生陆政德博士密切配合,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到患者右心室腔内。术后,经测试,韦女士各项心脏起搏参数均符合预期效果,身体状况良好。
「此次手术标志着科室在心脏起搏技术领域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吉庆伟表示,与传统的起搏器相比,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更具优势,它不仅体积小,而且可以智能感知心房电信号,模拟正常心脏跳动,实现了生理性的心房心室同步起搏,有效帮助患者改善心功能。科室将运用好这项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是全球首个具有心房感知功能、可实现房室顺序起搏的无导线起搏器,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患者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最长使用年限 13 年,兼容 1.5T 和 3.0T 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是心脏健康的「隐形卫士」。
双腔无导线起搏器保留了无导线单腔起搏器(Micra VR)的所有优点——无切口、无疤痕、无导线、无囊袋,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的概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双腔无导线起搏器还进一步升级,通过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配合软件调校,实现生理性的心房心室同步起搏,改善心功能,让患者的心脏跳动更趋近于正常状态。
1、初代体外起搏器
曾几何时,人类对心脏停博、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猝死和晕厥束手无策,严重病窦综合征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被确诊以后,1 年内死亡率可以达到 50%。起搏器的出现给了这些患者第二次生命。
然而,初代起搏器重达 7.2 公斤,从体外起搏器引出一根导线,通到心脏的表面,或穿过一条静脉通到右心室,机器笨重且影响生活质量,患者虽然保住了生命,却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搏器不断朝着轻量化、小型化发展,逐渐从体外运转发展到体内携带。
然而传统起搏器仍需要在胸前切开 4-6 cm 的皮肤,将火柴盒大小的起搏器埋入皮下,手术的伤疤和因起搏器隆起的皮肤势必影响患者的外观,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甚至一些起搏器置入患者因卫生护理不当,造成起搏器囊袋感染,皮肤破溃,严重者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危及生命。
为解决传统起搏器带来的诸多问题,「胶囊」起搏器、全球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Micra 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于 2019 年 11 月在国内上市,相较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它的大小缩减了 93%。
2、无导线起搏器
与传统起搏器不同,无导线起搏器将导线和脉冲发射器合二为一,缩小成像胶囊一样大小,避免了囊袋感染、导线损伤和断裂的并发症,并且电池预估寿命达 12 年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无导线起搏器能兼容 1.5T/3.0T 核磁共振扫描,不影响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