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2-17
原创

岳医科普丨身体「硬不硬」,一杯尿就知晓

去医院看病或者体检时,尿常规总是 「雷打不动」 的项目。检验报告无异常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旦有几个加号和箭头,难免心里紧张,看不懂报告更是一头雾水,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尿液的检查,可以直接迅速反映泌尿系统、肾脏代谢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从而进一步查找病源,并进行及早治疗。

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通过测定尿液中各种成分是否异常,包括尿色、尿的 pH 值、尿中细胞类型及数量等。尿常规检查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泌尿系统疾病

肾炎:尿蛋白阳性、红细胞增多等提示肾小球肾炎。

尿路感染:白细胞增多(镜下脓尿)、亚硝酸盐阳性等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结石:血尿、尿酸盐结晶等提示泌尿系统结石。

肿瘤:无痛性血尿可能提示泌尿系统肿瘤。

其他系统疾病

糖尿病:尿糖阳性、酮体阳性等提示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肝脏疾病:尿胆红素、尿胆原异常有助于鉴别黄疸类型。

心血管疾病:尿比重增高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有关。

尿常规的检验指标

尿液颜色

正常尿液的颜色为淡黄色,尿液的颜色受尿液成分的影响,而饮食情况、药物、疾病等都会影响体内尿液的平衡,致使尿液成分不同,从而导致颜色深浅不同。

酸碱度

酸碱度就是化学中所说的 PH 值, PH 值越高,含酸越少,偏碱性,PH 值越低,含酸越多,偏酸性。酸碱度和饮食情况有关。简单说就是爱吃肉的偏低,爱吃素的偏高。如果出现了异常的过酸或者过碱,就可能意味着代谢出了问题。

尿比密

尿比密是估计肾脏浓缩稀释能力的指标,这就可以反映出肾脏的功能,喝水喝得少的话,尿液的颜色就会变深,同时尿比密也会升高。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病人由于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也多,体重减轻)的特征,这个时候尿液的颜色虽然也会变浅,但是由于尿中有大量的葡萄糖,这个时候尿比密就会升高。

尿白细胞

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没有白细胞或者是很少的白细胞。但是当尿液中的白细胞增多了,则意味着有炎症,一般是尿路感染导致。

尿蛋白

人在正常状态下,尿蛋白一般为阴性。但是如果大量运动脱水后,正常人的尿液中也会出现蛋白,但是一般不会超过 1+,病理性的蛋白尿的蛋白可以达到 3+ - 4+。这些可能是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如果报告单上同时提示各种管型,那么就可能代表肾脏有损伤,应立即到肾内科就诊。

尿隐血、红细胞

正常的尿液中偶见红细胞,含量较多时称为血尿,一种是肉眼可见,称为肉眼血尿,另外一种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称为镜下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结石、外伤、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所致。

尿葡萄糖

一般正常人尿中是没有葡萄糖的。如一旦发现尿液中含有葡萄糖,那就预示着人体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者患有肾脏疾病,如果同时血糖也升高了,这个时候就应该去找内分泌科的医生了,因为很可能就得了糖尿病。

亚硝酸盐

主要检测尿液中细菌的指标,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没有细菌的。如果检测为阳性,表示尿液中出现了大量的细菌,常常提示有尿路感染。但是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长,尿液中也可能出现细菌。

尿液取样注意事项

采集前准备

清洁:采集前需用肥皂洗手,清洁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避免粪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月经血污染标本。

时间选择:晨尿标本价值最大,因为经过一夜浓缩,成分浓度较高,有助于提高检测准确性。

采集方法

中段尿:采集时需排掉前段尿,留取中间部分的尿液,避免前段尿液中混入的杂质影响结果。

容器选择:使用干净、干燥的容器,避免污染。

标本保存

及时送检:采集后应尽快送检,最好在 30 分钟内完成检查,最长不超过 1 小时。

冷藏保存:若不能及时送检,可将标本冷藏保存,但需注意冷藏时间和条件。

标本保存

避免污染: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尽量避免采集尿液标本。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尿常规结果,如维生素 C 可导致尿隐血、胆红素等项目假阴性。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