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在山东打工的赵先生开始出现颈部、肩部疼痛,起初以为是劳累所致,但症状持续加重。经当地医院诊断为颈椎结核,这是一种由结核杆菌侵蚀颈椎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可导致颈椎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脓肿和死骨形成,严重压迫颈段脊髓,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半年来,他先后共住了 14 次医院。由于颈椎骨质被细菌侵蚀得所剩无几,脊髓前后方均存在压迫,加之心脏冠状动脉多处狭窄,多家医院均以手术风险过大为由拒绝为其治疗。随着病情恶化,赵先生逐渐出现四肢乏力、无法行走,最终完全瘫痪在床。
「终生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得人照顾,据医生说还可能无法说话,大小便失禁……」想到这些,赵先生一度产生轻生念头,但为了再见孙子一面,便让儿子驱车千里,将其全程平躺运至十堰。
赵先生确诊后,其儿子一直在寻找治疗颈椎结核的医院。于是找到了十堰人医脊柱外科 1 病区曾小军主任。在赵先生到达十堰后,便决定带父亲前来求医。
「从目前检查结果来看,还是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曾小军在接诊后给出了明确建议。
经详细检查,曾小军发现赵先生的颈椎结核较之前更加严重,骨质破坏明显,本来呈圆柱状的椎体已塌陷成小三角形,形成的脓肿和死骨增多,脊髓前后方均严重受压。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曾小军组织科室团队进行多次讨论,并联合麻醉科、感染科等相关科室专家会诊,最终制定了分两次实施手术的详细方案。
「不手术,瘫痪的几率是 100%,手术的话,最起码还有站起来的机会。」在手术前,已无力拿笔的赵先生毫不犹豫的嘱咐儿子在责任书上签字。
1 月 9 日,拟行第一次手术。术前,曾小军主任仔细分析:患者脊髓受压已达极限,但下肢仍有轻微主动活动,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彻底瘫痪;多个颈椎被细菌侵蚀、破坏,骨头质量差,内固定如何达到牢靠稳定;抗结核治疗无效,是否存在细菌耐药;心脏冠状动脉多处狭窄,手术中可能发生急性心梗等风险。
经过周密计划和多学科团队反复讨论,手术如期进行。曾小军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成功清除了脊柱病灶,完成脊柱固定重建,并解除了神经压迫。术中取出病灶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基因检测及病理学检查,为后续抗结核治疗提供了精准依据。术后第一天,赵先生就感受到腿部力量明显恢复。
2 月 13 日,在第一次手术创伤缓解后,赵先生接受了第二次手术。通过颈后部的一个不到 1 cm 的微小切口,用脊柱内镜成功解除了颈部后方的神经压迫。术后不到 24 小时,在曾小军轻微「搭了把手」的情况下,赵先生便能下地行走。
从濒临瘫痪到重获行走能力,赵先生的求医之路不仅展现了现代医学的力量,更彰显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十堰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为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这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医者担当的生动诠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