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
男性,72 岁,2023 年 4 月初因房颤住院治疗。入院检查发现血尿,行泌尿系 CTU 检查提示右肾盂肾盏增厚,恶性可能。遂至中心行 PET-CT 协诊。既往:磺胺过敏;高血压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否认家族肿瘤史。
二、检查图像:
![]() | ![]() |
PET-CT | PET-CT |
![]() | ![]() |
PET-CT | PET-CT |
![]() | ![]() |
PET-CT | PET-CT |
![]() | ![]() |
PET-CT | PET-CT |
![]() | ![]() |
PET-CT 延时显像 | PET-CT 延时显像 |
1. 影像诊断:
右肾盂、肾盏壁增厚并糖代谢持续增高,考虑恶性病变可能,建议病检明确,局部密度增高,考虑出血后遗改变并小结石。
2. 病理结果:
(右)肾尿路上皮癌
病症概述:
①概述:
肾尿路上皮细胞癌(UCc)是一种起源于肾盂肾盏尿路上皮并直接侵犯肾实质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肾盂上皮肿瘤的 90%;在 2016 年 WHO 对泌尿系统肿瘤分类中移行细胞癌被替换为肾尿路上皮细胞癌(UCc)。上尿道(肾和输尿管)UCc 主要发生在 60-70 岁老年人,其中男性发病频率是女性的 2-4 倍,吸烟是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②临床表现:
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晚期则表现远处器官转移,常见腹膜后淋巴结、肺、骨等,很少发现静脉侵犯。
③治疗方案:
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可根据肿瘤的术前分期及对侧肾功能选择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
④鉴别诊断:
(1)肾盂肾炎: 是各种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盏及肾实质的炎症,CT 表现为肾盂肾盏壁增厚,肾盂肾盏轻度扩张、肾窦脂肪间隙模糊,炎症伴肾盏结节时,结节多为血凝块,可以通过有无强化或复查进行鉴别;当累及肾实质时局部楔形肿胀、密度减低,增强呈「轮辐状」强化;合并脓肿时,脓肿壁及分隔呈持续性强化、延迟期强化,壁较光整;而本病肾盏壁增厚更明显或呈结节影,局部肾实质呈等或稍高密度,强化相似,合并坏死时强化不均匀,内壁凸凹不平。
(2)肾淋巴瘤: 多表现为肾增大、轮廓正常,密度相对均匀,增强轻中度持续强化,皮髓质可分辨,不易出现肾积水,但通常双肾受累,多发结节或弥漫性改变,肾动脉呈「血管漂浮征」而肾静脉可受压变窄,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多单侧,病灶相对较局限增强呈扇形,可观察到肾盏壁增厚,肾动脉可受侵犯。
(3)肾集合管癌: 病灶起源于肾髓质,也呈浸润性生长,CT 表现为以肾髓质为中心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密度常不均匀,可累及肾皮质、肾盂肾盏,增强轻中度强化,部分病灶增强后皮髓质可分辨,病灶较小时肾脏轮廓常存在,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坏死发生率低,两者不易鉴别。
(4)肾髓质癌: 年轻人多见,多伴有镰状红细胞病,髓质起源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肾盂肾盏,常合并出血坏死,侵犯肾盂肾盏时两者 CT 表现类似不易鉴别,需要结合临床资料。
(5)肾透明细胞癌 (ccRCC): 主要起源于近端肾小管或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异质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不到 50%。平扫密度不均,常伴出血、坏死及囊变表现。多为富血供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皮质期强化程度类似肾皮质;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型。
⑤病例小结:
尿路上皮癌(UCc)影像表现:
(1)肿瘤表现为以肾盂为中心向肾实质浸润,界限不清,肾盂和/或输尿管壁增厚。CT 及 MRI 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肾实质,患肾延迟强化,肾窦或侵及肾实质的肿瘤组织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排泄期能显示扩张的肾盏,可能因肿瘤浸润而无法消除。较大的肿瘤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2)MR 表现肿瘤在 T2WI 上是低于尿液的稍高信号,T1WI 呈稍低信号,DWI 呈明显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
(3)由于 UCc 通常表现为多灶性,如果发现单一病变,应仔细检查整个尿路是否存在同步性肿瘤。当影像学检查发现中心性、边缘不清的肿块延伸至邻近实质时,尤其是在尿路发现其他病变时,应考虑浸润性肾盂 UCC。
参考文献等相关资料:
[1] 黄启林, 朱育婷, 陈少斌, 等. 肾嫌色细胞癌的 MDCT 多期增强模式及影像学分析 [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 39(6):6.
[2] 张海兵, 徐雯. 肾嫌色细胞癌的多层螺旋 CT 诊断价值分析 [J]. 2022(5)
[3] 朱庆强, 朱文荣, 王中秋, 等. 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和 MRI 诊断 [J]. 放射学实践, 20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