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摘要
男性,56 岁,2022 年 4 月开始无诱因开始反复发热伴背痛,当地医院就诊诊断:1、菌血症,2、慢阻肺伴下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 3、肝肾功能不全 4、消化道溃疡 5、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6、腔梗 7、陈旧性肋骨骨折。住院期间:结核实验:阴性,血尿培养:阴性,基因检测:人疱疹病毒 7 型,骨髓片: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经三次当地医院住院抗菌、抗病毒治疗,发热控制。目前状态:乏力,无法进食,现要求 PET-CT 协诊,既往:无诱因肋骨骨折,无过敏史,无手术史。
检查图像
PET-CT-MIP
PET-MRI 融合矢状位
PET-MRI 融合轴位
PET-CT 轴位(软组织窗)
PET-CT 轴位(软组织窗)
PET-CT 轴位(骨窗)
PET-CT 轴位(骨窗)
影像诊断
胸 6-7 椎体不规则骨质破坏、胸 6-7 椎间隙宽窄不均,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糖代谢不均匀明显增高,考虑感染性病变,结核伴椎旁脓肿形成可能性大;相应层面椎管继发狭窄、脊髓受压。
病理结果
化脓性脊椎炎伴椎旁脓肿形成
病例小结
化脓性脊椎炎比四肢化脓性骨髓炎少见,约占所有骨髓炎的 2%~4%,多发生于成人。腰椎多见,且多发生于椎体。
按侵犯的部位可分为脊椎骨髓炎和椎间盘炎 (discitis)。二者不能明确区分,因椎体和椎间盘常同时受累,以椎体病变为主称为脊椎骨髓炎,而以椎间盘受累为主称为椎间盘炎。
常发病急,可有恶寒、高热,因背或腰部剧痛常被迫卧床, 并有局限性棘突叩击痛。椎间盘炎可起病急,也可缓慢,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其疼痛为活动后加重或引发,休息后可缓解。有明显的叩击痛。
病症概述
化脓性脊柱炎是一种脊柱、椎间盘和/或韧带的硬膜外非特异性细菌感染。
病因:最常见的原因是体内其他原发细菌感染灶的血液播散,通常是通过动脉及椎旁静脉丛途径;其次为有创操作(如椎间盘造影术、治疗性脊柱注射等)和临近感染病灶的直接扩散。有文献指出超过 1/3 患者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患病高危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恶性肿瘤、肝硬化、慢性肾衰、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有手术外伤史。
症状和体征:典型的患者表现为局灶性背部疼痛,通常伴有椎旁肌痉挛和触诊压痛。可伴有腰部活动范围受限、椎管内神经压迫、体重减轻等。发热是相对常见的,但表现并不一致。症状通常是进行性的,通常在病程中较晚被诊断,甚至在症状出现几个月后才被诊断。
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腰椎(特别是下腰椎),其次是胸椎和颈椎。
影像学特点
(1)X 线:平片可见病变始于椎体终板下骨松质,逐渐向椎体中心发展的同时,可破坏椎间盘,致椎间隙逐渐变窄,相邻椎体的边缘也出现破坏。其特点是破坏的同时病变周围修复,表现为椎体骨质硬化,并可在椎旁或前缘形成特征性的粗大骨桥。可有椎旁软组织脓肿形成,但常比结核形成的寒性脓肿小。
(2)CT:比 X 线平片更清楚地显示椎体终板的骨质破坏及软组织变变化,尤其易于观察椎体终板骨质破坏灶周围的骨质硬化。增强扫描可更清楚地显示脓肿。
(3)MRI:显示骨髓水肿和周围软组织病变比 X 线和 CT 敏感,在后两者显示正常时,MRI 即可显示脊椎炎的骨髓水肿,在 TWI 上呈低信号,T₂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但 MRI 显示骨质破坏不如 CT,以及显示骨质硬化、骨赘和骨桥形成也不及 X 线平片。
鉴别诊断
脊椎骨髓炎临床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多表现为明显的骨质硬化,椎体及椎间盘破坏进展较快,常有骨赘或骨桥形成,一般容易诊断,但需与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伤寒性脊椎炎等鉴别。
布氏杆菌性脊椎炎 X 线征象与本病相似,须依靠职业史、接触史以及细菌学检查,予以鉴别。伤寒性脊柱炎常有典型病史,血液和局部穿刺脓液培养对确定诊断很重要,肥达反应阳性,病变常侵及一侧椎弓根,椎旁软组织块影不像脊柱旁脓肿对称,也不一定呈梭形,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可帮助鉴别。
椎间盘炎常需与边缘型结核相鉴别,X 线平片上二者早期都可表现为单纯的椎间隙变窄,但前者的椎体骨性终板破坏灶周围的硬化、骨桥形成及常无较大的软组织脓肿可与结核鉴别。
治疗
治疗: 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选用足量抗生素与全身支持疗法。由于诊断往往延迟,特别是血源性椎间隙感染诊断不易,使局部组织粘连明显,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多,因此手术仅适用于:
(1)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
(2)骨质破坏明显, 脊柱畸形及不稳定;
(3)有较大脓肿形成;
(4)感染复发;
(5)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手术可行病变椎间盘切除,椎管及神经根周围减压。可同时做病变椎体植骨融合内固定。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