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3-14
原创

肿瘤标志物:别让"肿瘤君"在你体内偷偷打卡!

我们都知道,定期体检是发现和预防疾病的最好方式,尤其是肿瘤标志物筛查能反映是否存在肿瘤的风险,可以起到提早发现、主动预警的关键作用!

01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就像是身体里的「信号灯」,它们是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到血液中的特殊物质(如蛋白质、糖类等)。
通过抽血检测这些物质的浓度,医生可以间接判断体内是否有肿瘤存在的可能。但要注意,肿瘤标志物就像「提示线索」,并非确诊癌症的「铁证」。  

02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AFP(甲胎蛋白):与肝癌相关,肝炎、肝硬化也可能轻度升高。

CEA(癌胚抗原):常见于肠癌、胃癌、肺癌,吸烟者也可能轻度升高。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用于筛查前列腺癌,老年人需重点关注。

CA125:与卵巢癌相关,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也可能导致升高。

CA19-9:多见于胰腺癌、胆囊癌,部分肠胃炎患者也会异常。 

03 哪些人群需要做肿瘤标志物筛查?  

高危人群: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慢性肝炎/胃炎患者;

癌症治疗后的患者:

用于监测复发风险(如乳腺癌患者查 CA15-3); 

40 岁以上健康体检:

建议作为常规体检的补充项目。

04 报告单异常 = 得癌了?

别慌!  

轻度升高≠癌症:

炎症、息肉、熬夜、饮酒都可能影响结果。例如 CEA 略高可能是肠道息肉导致。 

动态观察更重要:

如果某指标持续上升,需结合 CT、胃肠镜等进一步检查。 

正常值≠绝对安全:

早期癌症可能不释放标志物,不能完全依赖此项筛查。 

05 筛查注意事项   

空腹抽血:避免饮食干扰结果,尤其是 CA19-9 受血脂影响较大;

避开生理期:女性查 CA125 建议在月经结束后 3-7 天;

联合检测:单一指标敏感度有限,常需多个标志物组合检测。 

06 正确看待筛查结果   

肿瘤标志物筛查就像「健康预警雷达」,能帮助早发现风险,但需理性看待:  

异常结果:

及时找专科医生解读,完善影像学或病理检查; 

正常结果:

保持健康习惯,高危人群仍需定期专项体检(如低剂量肺部 CT、胃肠镜)。 

#小贴士#

防癌的关键在于「早」——戒烟限酒、多吃蔬果、适量运动,再搭配科学的体检项目,才是守护健康的黄金组合!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