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2 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广西首例「20K 玻切头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我院眼科主任黄敏丽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右眼 2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VI 期、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实施了右眼微创玻璃体切除(简称玻切)+视网膜增殖膜剥离术。手术顺利。
今年 45 岁的李先生(化名),既往有 2 型糖尿病史 5 年。半年前,李先生的双眼眼视力开始下降、伴眼前黑影漂浮。但李先生并未在意,以为是血糖波动导致。可是他的视力进行性下降,一周前,右眼突然无法看清眼前物体。这时,他才意识到不对劲,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李先生右眼玻璃体积血,囿于条件限制,李先生来到我院眼科寻求救治。
经黄敏丽主任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检查,诊断为:
双眼 2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右眼 VI 期,左眼 IV 期);右眼玻璃体积血。
她认为,李先生右眼玻璃体积血及黄斑区弥漫增生的致密增殖膜,是导致其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为挽救李先生视力,必须采用右眼玻璃体切除术清除积血,并剥除增殖膜。
但剥除增殖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视网膜厚度为 0.1-0.4 毫米,最薄处仅有一张打印纸那么薄。医生需在这样轻薄的视网膜上施展技艺,剥离与视网膜紧密粘连的增殖膜。这要求主刀医生全程操作要精细入微,犹如在针尖上轻盈起舞,对医生的操作技巧和手术经验要求极高。因此,在眼科医学领域,严重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手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高难度手术。
李先生的右眼玻璃体出血,且眼底视网膜增殖膜严重,同时其患有 2 型糖尿病,手术后易感染。因其手术难度大,为避免较大的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大程度上为李先生挽回视力,黄敏丽主任决定使用先进的 27 G 微创玻切手术——20K 切速双刃斜面玻切头为其实施手术。
在「黑科技」助阵下,黄敏丽主任使用双刃斜面玻切头,贴近视网膜进行精细化操作。不到 1 小时,就将李先生右眼的玻璃体积血及增殖膜完全清除。
温馨提醒
虽然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眼部疾病的治疗,但黄敏丽主任强调,眼底疾病防大于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也非常重要。
她提醒,以下人群需注意定期做眼底检查:
健康人群:40 岁以下,建议 1~2 年检查一次;40 岁以上,每年检查一次。
高危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及时监测眼睛及身体的健康情况变化,避免情况恶化而不自知。
眼病人群:应遵医嘱定期复诊,定期进行检查。
玻璃体在眼睛的什么地方?
玻璃体是位于眼球后部的一种透明凝胶状物质,填充在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占据了眼球的后部三分之二的空间。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可把照相机镜头和胶卷之间的空腔想像成玻璃体。玻璃体主要由水、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成分组成。其具有透明性和粘稠性,能够传递光线,并支撑眼球结构的形状,同时还起到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能够防止眼球受到外界的挤压或撞击。
什么是玻璃体切割手术?
玻璃体切割手术简称玻切,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高精度现代显微眼科手术,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眼科治疗史上的一大革命,使许多过去被认为不治之症的眼疾获得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工程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技术的发展,玻璃体切割手术已进入了微创时代,23 G、25 G+、27 G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通过应用精细和复杂的手术器械,使手术切口明显缩小,对眼球的损伤减少、并发症减少、恢复加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是当前治疗眼底疾病最主要的手术方式之一。
手术原理是,通过将位于玻璃体腔中的玻璃体、以及积血和视网膜前的增殖膜、机化物等切除,来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从而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挽救、保存或提升患者视功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