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6-03
原创

近期高发!手足口病来势汹汹,家里有娃的注意了!

随着夏日来临,天气越来越热,手足口病也进入了高发期。

最近医院来就诊的一些患儿,口腔疱疹、嘴巴痛、流口水多、拒食、高烧不退、不吃东西,甚至哭闹烦躁、睡眠不安等......

孩子痛苦难受,家长也焦虑不堪。

近期高发!手足口病来势汹汹,家里有娃的注意了!

手足口病到底是何方「妖怪」?把孩子折磨得如此痛苦,让家长朋友们以及幼儿园老师们痛恨不已、闻风丧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 岁以下儿童多发。简单理解就是口腔长疱疹,手足可见皮疹等,部分患儿仅有口腔疱疹,手足未见明显皮疹,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 A 型和肠道病毒 71 型。病程一般 4-6 天,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4-7 月份高发,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聚集性病例易发生在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

传染病防控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是什么?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就是患儿已经感染肠道病毒,但还没有相关症状,如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发热等症状。

(二)传播途径是什么?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经胃肠道 (粪-口途径) 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物亦可感染。

(三)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1)发热: 

起病急,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可高达 40℃ 以上,甚至可引起惊厥,一般热程 2~4 天。

(2)皮疹或疱疹:

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 2~4 mm,数目多少不等,1~2 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

近期高发!手足口病来势汹汹,家里有娃的注意了!

双手、足可见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在肘关节、膝关节、臀部等可见红色皮疹或疱疹。

近期高发!手足口病来势汹汹,家里有娃的注意了!

(3)拒食、流口水:

患儿口腔疱疹,咽部疼痛明显,尤其是进食时加剧,以拒食来减少疼痛,减少吞咽就可造成的口水多,流口水明显。

病程一般有几天?

病程一般 4~6 天,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会危及到生命吗?

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 1 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手足口病患儿 (多为 EV71 感染引起) 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 (或) 肺出血、心肌炎等手足口病(重症或危重症)表现,甚至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以对症处理为主,明确合并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

最主要是控制高热。若体温低于 38.5 度,可采用物理降温,鼓励孩子多饮水。若高于 38.5 度,建议使用药物降温。

目前推荐的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只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2-6 月龄:对乙酰氨基酚

≥ 6 月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二者任选其一即可。特殊情况请咨询专科医师。

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手足口病(重症),请尽快到医院就诊

年龄 3 岁以下、病程 3 天以内和 EV-71 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出现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或危重型病例:

1. 持续高热: 体温大于 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 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 30-40 次/分;

4. 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 (>160 次/分)、出冷汗、四肢末端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2 秒)

手足口病患儿如何护理?

1. 确诊手足口病患儿,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 2 周。

2. 注意休息,作息时间规律,同时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 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偏凉的食物可减少进食时疼痛感。

4. 注意口腔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水,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5. 建议穿宽松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如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可酌情给予静脉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吃东西前做到双手干净卫生,尽量不要吃手指。同时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清洁消毒,孩子的玩具定期进行煮沸消毒或者暴晒。

2. 避免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接触,如果孩子疑似为手足口病,请带孩子做好隔离措施,防止手足口病的患儿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的小朋友。

3. 避免带孩子去人多嘈杂、密集的场所,避免发生感染,特别是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更需要注意避免。

4. 注意加强饮食营养,食物多样性,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5. 作息时间规律,平时注意休息,多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 建议有条件适宜的宝宝接种手足口病(EV71)疫苗。

供稿:急诊科 何忠

编辑:冯杉杉、李若昊

初审:曾立忠

终审:徐进、何武东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