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2-28
原创

电影《热辣滚烫》话题与票房狂飙,贾玲减重百斤引热议,肥胖易患癌?

贾玲自导自演的电影《热辣滚烫》集齐话题与票房,减重百斤的贾玲引发全网讨论,「贾玲腹肌」、「贾玲太美了」等话题登上热搜。大众减重健身的热情又双叒叕燃起来了……

俗话说,一胖百病生。事实上,营养过剩或缺乏均与肿瘤息息相关。

肥胖会显著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而不幸罹患癌症的患者,则需要重视营养支持与干预。

肥胖显著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

早在 2002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工作组已得出结论:避免体重增加可预防结肠癌、食道癌 (腺癌)、肾癌 (肾细胞)、乳腺癌 (绝经后) 和子宫体癌。

2016 年, IARC 再次重新评估控制体重在预防癌症风险中的作用,相关结论认为,超重和肥胖者减少身体多余的脂肪可降低大部分癌症的风险。

超重或肥胖后,体内过多的脂肪:

影响免疫系统,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炎症会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譬如长期慢性胆囊炎就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影响激素水平,产生过量雌激素,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风险;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水平升高,可能会促进结肠癌、肾癌、子宫内膜癌等癌症的发生、发展。

2017 年权威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发现肥胖会显著增加 11 种肿瘤的发病风险。研究人员从 14395 篇有关肥胖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 49 篇最核心的论文及其所包含的 204 项荟萃分析研究,最终发现:肥胖会显著增加 11 类肿瘤的发病率,分别为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胆管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胆囊癌、胃癌、卵巢癌。

伴随肥胖程度提升而增加的患癌风险存在性别及器官差异性:

男性:BMI 每增加 5 kg/㎡,胆道肿瘤发病率增加 56%,结肠癌增加 30%,直肠癌增加 9%。

女性:BMI 每增加 5 kg/㎡,乳腺癌发病率增加 11%,结肠癌增加 12%,直肠癌增加 2%;而腰臀比 (腰围/臀围) 每增加 0.1,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增加 21%。

2019 年,我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赫捷院士和陈万青教授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研究也指出,体重超标是国人常见的致癌因素之一。

体重超标可增加以下部位发生肿瘤的风险:食道 (仅腺癌)、胃 (仅贲门)、结直肠、肝、胆囊、胰腺、乳腺 (仅绝经后乳腺癌相关)、子宫体、卵巢、肾、肾盂、甲状腺等。

肿瘤患者须重视营养支持与干预

体重超标会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因此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非常重要。而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营养不良则是另一个威胁生命的问题。

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不断地增大,就会逐渐转移、侵袭远处的其他脏器。此时,肿瘤进入了进展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出血、吞咽困难、腹胀等症状愈发明显,这些症状常常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食。而进展期的恶性肿瘤亦会肆无忌惮地掠夺人体摄入的营养,产生毒性物质,从而降低了患者的食欲。这些因素的「协同攻击」使得 50% 以上的肿瘤患者出现体重下降的后果,并进而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了抗癌治疗的疗效。

此时,患者更需要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尽力维持或改善营养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确保抗癌治疗的疗效。

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 80%。

与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成为正相关的改变包括患者死亡率升高、住院时长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了,而成负相关的是生活质量降低了。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患者的营养水平是影响肿瘤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临床营养治疗已成为医学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养治疗主要分为院内治疗和院外治疗两部分。营养治疗的重要原则包括:

「五阶梯」原则: 完成营养诊断后,院内营养治疗要遵循「五阶梯」原则,第一阶是饮食 + 营养教育 (包括营养咨询、饮食指导和饮食调整),第二阶是饮食 + 口服营养补充,第三阶是全肠内营养,第四阶是部分肠内营养 + 部分肠外营养,第五阶是全肠外营养。

分级延续管理原则: 院外营养治疗要遵循「医院-社区-家庭」分级延续管理原则 (hospital-community-home, HCH),以解决营养治疗院内院外脱节和「患者出院后无人管营养」的老大难问题。

「四优先」原则: 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营养治疗都要遵循「营养教育优先、饮食优先、口服途径优先、肠内营养优先」的「四优先」原则。

如果您是肿瘤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建议做好营养状况的监测,必要时请营养科医生会诊,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以便给予必要的营养干预。康复期居家患者可选择定期到营养科门诊就诊咨询,营养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及康复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营养干预。

参考文献:

[1] Lauby-Secretan B, Scoccianti C, Loomis D, et al. Body Fatness and Cancer — Viewpoint of the IARC Working Group.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375(8):794-8.

[2] Kyrgiou M, Kalliala I, Markozannes G, et al. Adiposity and cancer at major anatomical sites: umbrell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BMJ, 2017; 356(Suppl 1):2893-917.

[3] Chen W, Xia C, Zheng R, et al. Disparities by province, age, and sex in site-specific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23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Lancet Glob Health, 2019; 7(2):e257-e269. doi: 10.1016/S2214-109X(18)30488-1. 

[4] Wang L, Zhou B, Zhao Z,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 Lancet, 2021; 398(10294):53-63.

[5] 王林,丛明华,石汉平等. 肿瘤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6(9):727-734.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