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4-19
原创

关注矮小症:爸爸妈妈,我还能再长高吗?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生长发育相关疾病受到关注,比如:矮小症、性早熟等。

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生率 3%,部分地区性早熟率达到 9%,发生率高但就诊率低、治疗不规范,原因包括知晓率低、家长对孩子身高增长的认识有误区比如「我的孩子就是晚长」、「我的孩子老不吃饭、挑食,所以长得慢」「爸爸妈妈长得高,孩子也一定长得高的」等。

认识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从婴儿期一直到青春期结束,孩子的身高一直在不停地长。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不同时期,生长速度不同。婴幼儿期是孩子的第一个生长高峰。足月出生时,身长约 50 cm 左右。

一般第一年长高 25 cm,第二年长高 10 cm;3 岁到青春期前,孩子的生长相对比较匀速,每年平均长高 5-7 cm;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每年长高约 6-8 cm。

如果 3 岁以前,每年生长速度小于 7 cm;3 岁到青春期前,每年生长速度小于 5 cm;青春期每年生长速度小于 6 cm 时,就属于生长速度减慢现象,家长要引起重视。

探寻骨龄的奥秘

孩子都有两个年龄——实际的年龄和骨龄。实际的年龄通过出生日期计算得到,骨龄就是骨头的年龄,通过拍摄左手的 X 光片判断。两者相比之下,骨龄比实际年龄更能准确反映孩子的发育情况、身高增长潜能。

陈惟荣主任提醒:骨骼的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骨龄和年龄的增长并不完全相符!医学上认为,骨龄与生活年龄相差±1 岁以内的称为发育正常。骨龄越小,生长潜力越大;骨龄越大,生长潜力越小。

但并不是说骨龄越小越好。一般而言,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或略有差别,正常差别不应超过 1 岁,如果超过 2 岁要考虑病理性因素。

如果软骨变成骨头的进度快,骨龄就比实际年龄大,提示骨龄提前。如果软骨变成骨头的进度慢,骨龄就比实际年龄小,则提示骨龄落后。

如果骨龄小于年龄 2 岁以上,需要排查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问题等遗传、内分泌疾病。如果骨龄大于年龄 2 岁以上,则需要排查是否存在性早熟、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肿瘤、甲亢、卵巢颗粒细胞瘤等疾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