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1-17
原创

郑大三附院成功完成一例婴儿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术麻醉

近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麻醉科成功完成一例婴儿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术麻醉。据了解,在婴儿单肺通气方面,该项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患儿小霖(化名)7 个月,体重 11.9 kg,在当地入院后,被确诊为纵膈肿瘤。出生时足月、顺产、出生体重 4 Kg、Apgar 评分满分。出生后没几个月,小霖总是咳嗽、发烧。当地医院对孩子行胸部 CT 检查发现了病因——后纵隔肿瘤。

郑大三附院成功完成一例婴儿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术麻醉

当地医院给出的诊疗意见是患儿疾病诊断明确,但体重太小,麻醉难度较大,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患儿父母后来来到了郑大三附院。来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小儿外科主任陈琦、主治医师时红光,麻醉科主任姜丽华、副主任医师王玉霞等进行术前讨论后,一致认为,如果想顺利完成患儿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如核桃大)切除手术,要求麻醉做好后,就需要给患儿行单肺通气,为手术医生提供操作条件。

姜丽华立即组织麻醉科多位临床麻醉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王玉霞、吴艳玲、王涛、魏晓永、王桂荣以及主治医师王举,经过反复论证、反复模拟、各种精心准备,并与患儿家属详实沟通后,制定下了创新可行的麻醉方案——封堵器封堵下单肺通气全身麻醉!因患儿年龄小,气道细小,气管插管只能进入 ID(内径)3.5#气管导管,所以封堵器只能选择气管导管外封堵方式。

郑大三附院成功完成一例婴儿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术麻醉

麻醉方案定下来后,新的难题出现了!想把直径 1.7 mm 的封堵器安全的放在理想位置并非易事。由于封堵器直径太细,容易折断和左右摇摆,这就要求手术操作者必须稳和准。婴儿的气管和左右支气管都很短,要想把封堵器小小的头端放在理想的位置,必须在纤维支气管镜精确监测下操作,操作成功后固定导管,侧卧位后再次纤支镜定位。在内径是 3.5 mm 的气管导管空间中,完成这些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经过麻醉团队的团结合作,整个过程轻柔顺畅、一气呵成,同时很好地保护了患儿的气道不受损伤。

术中实行单肺通气后,监测各项生命指征,均在正常范围。由于单肺通气顺利实施,手术空间展现良好。原本预计两个小时的手术居然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完成!

郑大三附院成功完成一例婴儿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单肺通气术麻醉

手术结束,麻醉医师对患儿进行膨肺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氧合好、循环稳定,很快苏醒,顺利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半小时后,安全返回病房。手术后,小霖恢复良好。

钻研新技术,实现新突破,郑大三附院麻醉科将不断提高麻醉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协作,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为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