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7-09
原创

执牛耳者|王红阳:从体操冠军到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家。她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炎-癌转化、疾病信号网络调控、肝癌早诊早治新策略及其诊断试剂研发等有重要建树。王红阳有着不让须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家。她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炎-癌转化、疾病信号网络调控、肝癌早诊早治新策略及其诊断试剂研发等有重要建树。

王红阳有着不让须眉的激情和执着,专注于一件事情就要追求做到极致。她二十多年如一日进行生物信号转导研究,用心倾听基因表达的「语言」,成为中国癌症基因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上天对拼搏者是公平的。王红阳在她从事的领域里硕果累累,主持研发的 GPC3 肝癌检测诊断试剂盒,是我国第一个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研发获批的试剂盒;还获得过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7 月 3 日,《未来说:执牛耳者》第五季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王红阳院士讲述了自己从曾经获得过江苏省自由体操冠军的体育健将一步步成长为医学科学家的故事,人生中的一次次抉择,无不贯穿着「少年」的初心使命。

三次义无反顾的选择

无怨无悔

王红阳从小就有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小学时就获得了江苏省体操比赛自由体操和跳马的冠军。高中时,爱读书的王红阳被分配到区委机关,却因为有当兵的夙愿,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参军。后来,父亲的过世让王红阳更加坚定了学医的信念,又做出了第二次选择——临床医生。

执牛耳者|王红阳:从体操冠军到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执牛耳者|王红阳:从体操冠军到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成为医生的理想实现了,但是王红阳发现,依然有不少治不好的病人,光做临床是不够的,所以开始考研究生、出国留学,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在 1996 年年底,王红阳已经是德国研究院的骨干力量时,她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三次选择——回国创办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这最后一次的选择,也让她终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只争朝夕

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工作时,王红阳在导师的带领下关注到了生物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领域。生物细胞信号转导在当时是一门新兴学科,对于王红阳这个刚入门的新人来说,要把晦涩难懂的基因「语言」翻译出来谈何容易?当时基因测序技术刚刚起步,无论是实验、转膜、显影,还是碱基输入比对,都需要进行近千次的手工操作,每发现一个新的基因序列,都要经过上百个日夜的实验观察,有时一点点的误差就会让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

执牛耳者|王红阳:从体操冠军到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1995 年,王红阳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终于发现并克隆出了一个新的基因。然而当她准备发布的时候,她的导师却告诉了她:一个礼拜之前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日本的专家已经把这个序列公之于众了。

眼看着所有努力付诸东流,王红阳的心情跌落谷底。然而要强的她并没有选择放弃,在导师和团队的帮助下,她 重整旗鼓 开始了新的科研攻坚。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 年王红阳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 PCP-2,并提出 MAM 型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新概念。这一成果获得国际专利,看着自己发现的新基因写进教科书,王红阳觉得吃再多苦也值得。

寻找攻克肝癌的「金钥匙」

风雨无阻

当王红阳决定回国的时候,她已经很清楚,自己将要挑起的是多重的担子,挑战的是怎样的难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和病死人数最多的国家,肝癌患者大约占到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面对中国是世界肝病大国的现实,王红阳认为,未来肝病研究领域必须要有中国一席之地!

执牛耳者|王红阳:从体操冠军到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在 1997 年,王红阳谢绝了德国导师的挽留和邀请,带着导师赠送的整整一集装箱科研仪器和科研基金回到上海,开始创办中德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带领研究团队探索攻克肝癌的密钥。

当时研究中心条件艰苦,经费依旧不够,王红阳就带着学生们去病房里找人家不要的一些板凳,搬到实验室用;还去病房里捡废弃的葡萄糖瓶子,然后拿回来消毒后刷洗当试剂瓶。在节目录制现场,王红阳谈起那段时期的一些场景,依旧是历历在目的。

执牛耳者|王红阳:从体操冠军到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基础研究是艰苦且漫长的探索过程,攻克肝癌任重道远,作为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王红阳有一句座右铭:让生命远离名利与平庸!你不要平庸的话,你就要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