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9-19
原创

【科普】孩子「情绪失控」,家长如何应对?

很多家长都认为认为小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哭闹很正常。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小时候没有对宝宝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培养,等到宝宝长大了,情绪问题更加无法逆转。

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进行儿童早教时的重要环节。但是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们经常束手无策,不知道孩子到底想要干什么。

到底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种常见的儿童情绪发育问题。

一、脾气大 

表现

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成因: 

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

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孩子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脾气便被引爆了;

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

建议:

1、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

2、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等等。

3、学会接纳孩子的脾气固然重要,但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处理孩子的脾气,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处理,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但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绪。

二、爱打人

表现:

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

1、交往技能不发展,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问题,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

2、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

3、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建议: 

1、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

4、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

三、占有欲强

表现:

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别人一动就大吵大叫地嚷着「这是我的!」、「不让弟弟坐我的小凳子」之类的,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则想占为己有。

成因:

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是孩子两岁左右之后才出现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对自身所有权的主张,并尝试着努力维护这种所有权,而且,有时候这种所有权意识来还来的相当广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属于他的,但看起来很好或者只是他先发现的好东西,也会去主张自己的所有权,于是就发生了这样那样在成人看起来有点「自私」、「霸道」的独占行为。但这种行为只是是阶段性的,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将有所减缓。

建议: 

1、认识到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表现,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动机,理解和包容他们的行为,不给乱给他们带「自私」、「小气鬼」之类的帽子。

2、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可以给孩子讲分享的道理,但不强迫孩子分享,否则孩子在刚刚学会主张自己权益的时候就习惯被剥夺,成人后容易养成依附人格。

供稿:儿童保健科 李琴

审核:吴红媛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