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异常,即行走时的姿态、动作出现非正常现象,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神经系统在控制和协调人体运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脑到脊髓,再到外周神经,任何部分出现病变或功能障碍都可能影响到肌肉的收缩、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感,从而导致步态异常。这些异常步态不仅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受损情况,还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
1、偏瘫步态
偏瘫步态是由于锥体束受损导致的。行走时,病侧上肢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且无正常摆动,下肢伸直而屈曲困难。这种步态常见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期,如脑卒中后遗症。
2、痉挛性(剪刀)步态
双腿走起路来像圆规一样,健康的腿做支撑,患腿则靠身体的力量甩到前面,如同画了半个圈,又像剪刀步。走路时还可能膝盖会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
如果出现剪刀步态,需要警惕脑血管病、脑梗塞、痉挛性截瘫、慢性脊髓病变等。
当出现剪刀步时,建议前往神经内科就诊,进行明确诊断。
3、慌张步态(企鹅步态)
慌张步态是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患者上身前倾,肘、膝稍屈,起步慢,跨步小,双足擦地而行,且不能立即停步。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转身及坐位、卧位起立困难等症状。
4、小脑性共济失调(醉酒)步态
醉汉步态又称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其特点是行走时举步缓慢,用力过重,躯干与四肢不协调,前扑后跌,左摇右摆,不能走直线,漂浮不定地前行。
醉汉步态常常是由脑部疾病引发,常见于小脑疾病如小脑脓肿、小脑肿瘤等,大脑皮质受损,如脑出血、脑梗死等。
如果没有喝酒,但突然出现了醉汉步态,建议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5、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时两足距离大,举足过高,踏地过重,步伐大小不匀,摇摆不稳。这种步态可能与脊髓结核、亚急性联合变性、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有关。患者闭眼站立不能,摇晃易跌倒,睁眼时视觉可部分代偿。
6、跨阈步态(鸡步)
跨阈步态也被称为「鸡步」,患者表现为步行时须用力提高下肢,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走路高举足,足尖先落地,形如跨越门槛。
跨阈步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腓总神经麻痹引起小腿的伸肌群瘫痪、神经压迫、外伤等所致。常见疾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小儿麻痹、腓肌萎缩症、腓神经损伤等。
7、摇摆步态(鸭步)
摇摆步态又被称为「鸭步」、肌病步态,是下肢疾病患者的重要体征,可以由髋关节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膝内翻,以及臀上神经损害和臀肌挛缩等疾病引起,许多慢性劳损性疾病可以引起下肢肌肉萎缩、无力,从而出现「鸭步」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
四川蓝生脑科神经内科余巨明主任提醒您:步态,作为神经系统、肌肉与骨骼系统协同运作的直接体现,一旦出现异常,不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显著信号,更是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线索。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步态的变化,一旦其出现,应立即前往神经内科寻求专业医生的精确诊断,这对于早期识别并治疗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