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肠道息肉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上大约有超过 90% 的大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的,这导致很多患者查出肠息肉后就感到恐慌不安,频繁地就诊咨询。
生活中,有时一个念头的忽视,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同样,在身体健康的世界里,小小息肉也可能隐藏着大大的隐患。
那么,到底什么是肠息肉?
为什么会得肠息肉?
肠息肉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切除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肠息肉那些事儿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在肠黏膜表面或腔内生长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可能是单个或多个,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小的息肉可能只有几毫米,而大的息肉可能直径达到几厘米。
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做肠息肉。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 10% 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
肠道炎性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
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道内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吸烟、饮酒
长期吸烟、饮酒会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年龄
年龄也是肠息肉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绝大多数大肠息肉没有症状,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大便表面带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不同类型的大肠息肉可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非肿瘤性大肠息肉
较小的息肉一般可无症状,息肉较大时可出现腹部不适,黑便、鲜血便等表现。
肿瘤性大肠息肉
患者可出现腹不适、较长时间的排便习惯改变、鲜血便、肛门赘生物、体重减轻等症状。
恶性转化的风险
部分肠息肉存在恶变的可能性,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据统计,大约 5%-10% 的腺瘤性息肉会发生癌变,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并发症
肠息肉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肠道炎症、出血、狭窄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
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家族遗传性
肠息肉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庭中有肠息肉病史,其他成员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肠息肉的诊查与切除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纤维肠镜可以观察整个大肠黏膜,能够发现和确诊息肉。
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息肉完整切除。因此,肠镜为诊断大肠息肉的「金标准」。
对于较大的息肉或疑似恶性的息肉,需要采用手术方法进行切除。
对于肠息肉防复发,术后定期复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持续刺激直肠黏膜,或造成慢性炎症并可能引发肠息肉。
建议每天定时排便,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如厕时间不宜超过 5 分钟,便秘者不宜超过 10 分钟。
多运动少久坐
避免长时间久坐,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并加速粪便排出体外,预防息肉的形成。
晨练(6-7 点),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合理运动有助于升发阳气,运化体内湿气,抵抗疾病的侵袭,而且有助于排便。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注意情志调养,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消除郁闷心情,开阔胸怀,学会收放自如。
饮食原则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油腻及寒凉的食物,预防炎症刺激。
多食新鲜蔬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减少肠道内压力,降低息肉癌变风险。如无花果、梨、蓝莓、草莓、山药、赤小豆、番茄、白萝卜、白扁豆、莲子、菠菜、芹菜、大麦、茄子、绿叶菜、燕麦、全麦面包、糙米等。
少吃动物脂肪,超重和肥胖是结肠息肉和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越胖,风险就越高。可多食三文鱼、沙丁鱼、鲭鱼等鱼类,可多吃核桃、冬瓜、豆腐等食品;烹饪时可选用亚麻籽油、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富含健康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鳄梨、坚果。
保持适量饮水,喝水量少,大便会变得干结,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 1500-2000 mL 比较合适。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帮助消化和肠道蠕动,有利于体内废物排泄。
生命只有一次
请不要拒绝胃肠镜检查
及早发现息肉,及早治疗
减少因小失大导致的遗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