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5-19
原创

出生四小时,皮肤迅速发黄!苏州明基医院儿科给「小黄人」的指南

新生儿作为生命初始的象征,往往为家庭注入无限的喜悦与期冀。在这个特殊阶段,父母常以医学观察者的敏锐视角,密切关注着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征,其中最为突出的健康议题当属新生儿黄疸。

近日,苏州明基医院儿科接诊一位患儿,出生四小时医生查房发现患儿皮肤逐渐呈黄染,经检查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同时伴有严重贫血问题。苏州明基医院儿科迅速应对,及时降低胆红素,患儿转危为安。

患儿情况:

剖宫产女婴,出生体重 2520 g(小于胎龄儿),母亲血型 AB 型 Rh 阳性。

• 出生 4 小时出现黄疸,2 小时内黄疸加重,转入新生儿科。

检查异常:

• 胆红素异常:总胆红素最高达 356.9μmol/L(远超正常范围),间接胆红素大幅升高。

• 血液异常:血红蛋白低至 77 g/L(贫血),网织红细胞比例高达 30.5%。

儿科立即安排患儿进行蓝光照射、输注丙种球蛋白、补充白蛋白及核黄素,以及输血支持。治疗过程中发现患儿伴有严重溶血的原因,考虑非 D 型 RH 溶血,经积极抢救治疗,患儿转危为安,治疗后胆红素明显下降。

临床数据显示,约 60% 足月儿及 80% 早产儿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红素代谢异常现象,这一普遍存在的生理过程往往成为初为父母者首要关注的医学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生 24 小时内出现的黄疸,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较生理性黄疸高 12 倍,这解释了为何临床医生将产后 72 小时称为"黄金观察窗"。


新生儿黄疸

1. 黄疸为何快速加重?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其易出现黄疸:

• 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约 70 - 90 天,成人 120 天),红细胞分解后产生大量胆红素;

• 肝脏处理能力不足: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无法及时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排出形式;

• 特殊病例因素:此病例中,宝宝贫血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进一步加重黄疸。而小于胎龄儿肝脏发育相对滞后,处理胆红素能力更弱。


2. 如何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出生后 2 - 3 天出生 24 小时内或退而复现
黄疸程度轻度,进展慢悠悠重度,每天胆红素上升 > 85μmol/L
持续时间足月儿 < 2 周,早产儿 < 4 周足月儿 > 2 周,早产儿 > 4 周
伴随症状没啥异常表现贫血、精神不好、不爱吃奶、发烧等等

此病例出生 4 小时即出现黄疸,胆红素快速升高,属于典型的病理性黄疸。


3. 危险信号:警惕胆红素脑病

当血清胆红素过高,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胆红素脑病,导致听力障碍、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等永久性后遗症。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科学应对新生儿黄疸

1. 治疗

• 蓝光照射: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经尿液排出,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力军」;

• 丙种球蛋白与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可抑制溶血反应,减少胆红素生成;白蛋白能结合游离胆红素,降低脑损伤风险;

• 其他治疗:补充核黄素可辅助胆红素代谢。

2. 家庭护理重点

• 密切观察:每天同一时间、自然光线下观察宝宝皮肤、巩膜颜色,记录黄疸范围和颜色变化;

• 充足喂养:保证每日 8 - 12 次喂养,促进排便排尿,加速胆红素排出;

• 及时就医:若出现拒奶、嗜睡、尖叫、抽搐等异常,或黄疸退而复现,立即前往医院。

新生儿黄疸虽常见,但病理性黄疸需引起高度重视。

家长应掌握基础判断方法,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用科学知识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如果对黄疸护理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儿科医生!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