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深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困扰?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内存在坚硬如岩石的钙化斑块?传统支架手术因钙化严重而受阻,治疗效果不佳,这并非绝境。宁城县中心医院血管外科突破严重钙化病变治疗瓶颈,为下肢动脉闭塞重燃希望。
病例分享:
患者男,59 岁,双下肢麻木发凉,伴跛行 2 年。近 1 个月来,病情加重,严重影响了日常活动与生活质量,遂前往宁城县中心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术前 CTA:
术前造影: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宁城县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为患者实施了「下肢动脉斑块旋切术」。术中密切关注患者血管内的动态变化,确保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术后,患者恢复状态稳定。
斑块旋切过程:
术后造影:
斑块残渣: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通常也被称为外周动脉疾病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病因与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年龄(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性别(男性风险高于绝经前女性)、家族史。
可控因素:
主要症状(按严重程度发展):
早期/轻度: 可能无症状。
间歇性跛行:这是最典型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如数百米),下肢肌肉(最常见是小腿)出现痉挛性疼痛、乏力、沉重感或麻木感,迫使患者停下休息。休息数分钟后疼痛缓解,可继续行走,但行走相同距离后症状会再次出现。跛行距离是评估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中期/中度: 间歇性跛行距离明显缩短(如<200 米)。
静息痛:在休息状态下(尤其是夜间平卧时),足部或脚趾出现持续性疼痛,常需要下垂肢体或下床行走才能缓解。这表明远端组织严重缺血。
晚期/重度: 组织溃疡或坏疽:足部或脚趾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甚至发黑、坏死(坏疽)。轻微外伤(如剪指甲、鞋子摩擦)即可诱发。
肢体发凉、苍白、感觉异常。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常减弱或摸不到。
治疗目标:缓解症状(特别是跛行和静息痛),促进溃疡愈合,挽救肢体,避免截肢。
改善生活质量,延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风险(ASO 患者常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
总结来说: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缺血症状(从跛行到坏疽)的疾病。它是全身血管疾病的「窗口」,治疗不仅在于改善下肢症状、挽救肢体,更在于积极管理全身心血管风险。早发现(识别间歇性跛行)、早干预(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静息痛或组织缺损(溃疡/坏疽),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血运重建。
钙化斑块:血管里的「钢筋铁骨」
动脉粥样硬化伴随严重钙化,如同血管内壁筑起了坚硬的「钢筋铁骨」。这些钙化斑块极其坚硬,常规球囊难以充分扩张,支架无法顺利植入或难以完全贴壁,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是血管外科领域公认的棘手难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