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战场上,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二院)成功救治了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急诊的紧急抢救,到复合手术室的高效施治,再到创伤中心的协同治疗,经过多个日夜的坚守,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3 月 4 日凌晨,31 岁的徐某在工作场所突然晕厥倒地,同事紧急呼救,约 10 分钟后,她短暂清醒,然而数分钟后再次晕厥。当 120 急救人员赶到时,情况已万分危急,徐某已无生命体征。被紧急送至南医大三附院(常州二院)抢救大厅时,她的血压已无法测出,脉搏微弱至每分钟 40 次,呼吸每分钟仅 5 次。
急诊内科迅速行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肾上腺素强心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争分夺秒地展开。约 10 分钟后,徐某复苏成功。然而,她的情况并未稳定。在随后的检查过程中,徐某再次呼吸心跳骤停两次,所幸医疗团队坚守不放弃的信念,凭借专业技能,均成功复苏,又一次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然而,此时血压仍不稳定,床旁 B 超提示腹腔积液、肝破裂可能,完善全腹部 CT(增强)后确诊为肝破裂、腹盆腔积血积液,右侧胸腔也出现少许积液。
面对危急情况,南医大三附院(常州二院)迅速召集多学科协作。考虑到徐某病情危急,辗转不同手术室可能延误宝贵的救治时机,医院当即决定启用复合手术室。在复合手术室,医疗团队在静吸复合麻醉下为徐某紧急实施肝破裂修补术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高效精准修补肝脏裂口、栓塞出血动脉,为徐某争取到每一分宝贵的生存希望。术中,患者输血量达 2300 ml,手术顺利。术后徐某被转入重症监护室(TICU)继续监护治疗。
在 TICU,徐某的病情依然严峻。她的生命体征靠药物维持,指脉氧仅为 79%。医护人员没有丝毫松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呼吸机辅助呼吸、升压补液、调节水电解质、抑酸护胃……一系列对症处理有条不紊地展开。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着患者病情。面对徐某出现的肺部炎症、胸腔积液、肝周积液、心脏功能受损、动脉斑块等情况,他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经过不懈努力,徐某意识逐渐好转,生命体征稳定。3 月 10 日,患者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并于 3 月 12 日转入创伤中心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目前,徐某病情稳定,正在逐步康复。
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坚韧的。从最初的生死一线,到手术成功,再到术后监护和康复,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决策,都凝聚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职责的坚守。谈及此次救治过程,南医大三附院(常州二院)创伤中心主任郁忠杰表示:「我们医院整合了院前急救站点、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创伤中心、TICU/EICU 等多个单元,形成了统一的急诊医学中心,这种一体化、规范化的急诊救治模式,以及复合手术室的高效运行,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们赢得了每一分每一秒的宝贵时间。此外,连同麻醉科、影像科、介入科、超声科等多个科室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救治合力。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只要我们不放弃,及时救治,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而患者自身的顽强生命力,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则是最大的信心和动力,推动着我们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