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 ·
病史:患者女,九月余,自幼左眼不能外转。
MR 影像图
MR 诊断
脑神经成像示左侧外展神经未见明确显示,请结合临床。
外展神经解剖
外展神经是第六对脑神经,属于运动神经,支配同侧外直肌,控制眼球外展。
外展神经起源于脑桥被盖中下部的展神经核,自脑桥延髓出脑,斜向外上方走行,穿过硬脑膜后进入 Dorello 小管,后行走于海绵窦内,沿颈内动脉外侧前行,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外直肌。
外展神经离开脑干后可分为脑池段、岩斜段、海绵窦段、眶上裂段及眶内段。
外展神经核及脑干段
脑池段
岩斜段和海绵窦段
眶上裂段及眶内段
外展神经相关综合征:
1、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是一种罕见的眼部先天性颅神经支配障碍,展神经核先天发育不良或缺如导致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并伴有眼球回缩和睑裂缩小。
DRS 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非进行性的水平眼肌麻痹为特征,无上睑下垂。也可观察到垂直眼动异常,眼球试图内转时可有上下射。孤立的、单纯性 DRS 通常为单侧,左眼更常见。受累婴儿出生时眼球外展和/或内收受限,常常无法及时发现。大多数 DRS 患者存在主视斜视,但可以通过代偿性头部来校准双眼,避免复视发生。患者可能出现弱视,大多数病例(70%)无其他眼部异常。根据眼球外展和内收受累的程度,DRS 可分为如下几类:外展受限或不能但内收正常或轻微受限(I 型)、外展正常或轻微受限而内收受限或不能(II 型)、外展和内收均受限或不能(III 型)。所有 DRS 类型患者均伴有眼球回缩及试图内收时睑裂缩窄。
MR 影像
患侧外展神经脑池段及海绵窦段多缺如,少数可表现为纤细或起始位置异常;眶内段可观察到外直肌支来源于动眼神经下干。外直肌前端肌腹和 pulley 结构止常,后部肌腹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余眶内所有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分支正常。少数情况下可临床无症状而 MR 显示外展神经纤细但海绵窦段及眶内段未见异常,眶内无异常神经分支。可伴内耳畸形。
概述
Moebius 综合征(Moebius Syndrome, MBS),又名先天性眼面麻痹综合征(congenital oculofacial paralysis),是一种以面神经、展神经等颅神经麻痹为特点的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1888 年,由德国神经学家 Paul Julius Moebius 首次描述该疾病的特征,并因此得名。发病率约为 1/50 万,男女发病概率均等。其特征是缺乏眼球侧向运动,导致会聚性斜视,并伴有面瘫。
MR 影像表现:颅内改变主要是脑干变形,包括第四脑室底部平直 (Ⅵ、Ⅶ神经核区),脑干区内侧膝状体形态缺如,上延髓区舌下神经突缺如,这些征象均提示脑干延髓区相应脑神经核的发育不良。双侧展神经各段及面神经均缺如,可伴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脑池段缺如;眶内段动眼神经下干可有分支至外直肌区。患眼外区肌纤细或正常。
· 病例二 ·
病史:体检病人头颅 MR 检查,下图分别为 TIWI、T2WI、FLAIR、DWI(b 值 1000)、ADC 图及增强。
MR 影像图
影像所见
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约 17 mm×17 mm,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稍高、低混杂信号,FLAIR 呈稍高信号,DWI(b 值 1000)呈稍高信号,ADC 图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右前缘呈锥形伸入同侧内听道内,呈「冰激凌甜筒征」表现,同侧内听道扩大,听神经增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伴相应脑桥及桥臂受压变形。
影像诊断
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考虑听神经瘤。
· 病例三 ·
病史:突发左耳听力下降 20 天,伴有耳鸣,无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无耳溢液。下图分别为 TIWI、T2WI、FLAIR、DWI(b 值 1000)、ADC 图。
MR 影像图
影像所见
左侧内听道区可见不规则块状影,边界清楚,T1WI 呈等、稍低信号,T2WI 呈等、稍高信号,FLAIR 呈高信号,DWI 可见扩散受限征象,同侧内听道扩张,邻近面、前庭蜗神经稍受压。
影像诊断
考虑左侧内听道区听神经瘤可能大。
听神经瘤讨论
病理生理与流行病学
主要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为良性肿瘤,又称前庭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 6%~9%,占桥小脑角肿瘤的 80%~90%
早期位于内耳道内,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内;多数为单侧发病,少数为双侧发病;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生长缓慢,不浸润邻近结构。
常有一蒂与内听道相连,内听道扩大最具特征性;肿瘤较大时可退变、脂肪变或囊变,偶有出血。
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 30-50 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1. 桥小脑角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病侧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受损及小脑症状;
2. 听力下降 (约 95%)、耳鸣 (约 70%)、眩晕、面部疼痛或感觉减退、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辨距不良等
3. 颅高压表现:肿瘤生长压迫第四脑室,脑脊液循环受阻形成颅内高压
4. 头痛、恶心、呕吐等
辅助检查
1.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 (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纯音测听常表现为单侧或不对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ABR 常表现为蜗后病变。DPOAE 早期可引出。
2. 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常见向健侧的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有助于判断听神经瘤的起源部位。
3. 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 CT、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增强 MRI。
影像表现
1.CT 表现:平扫 位于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大多为圆形、椭圆形,多为等密度 (50%-80%);
骨窗 可显示内听道正常或呈漏斗状不对称性扩大,部分可有骨质破坏。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2.MR 表现: 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增强 MRI 为诊断听神经瘤的优选方法, 以内耳道口为中心生长,可见内听道扩大呈漏斗状,听神经增粗;
平扫:位于桥小脑角区,多为圆形或分叶状,肿瘤长轴与听神经走行方向一致,有实性、 囊实、囊性三种,实性部分呈 TIWI 等或稍低信号、T2WI 等或稍高信号,囊实性肿瘤 T1WI 呈低及稍低信号, T2WI 呈高及稍高信号,囊性呈 T1 长 T2 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甜筒冰淇淋征
鉴别诊断
需要与桥小脑角其他肿瘤相鉴别。
1.脑膜瘤:虽然形态上可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但不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内听道扩大,其基底部较宽,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的「脑膜尾征」;
2.三叉神经瘤:多跨颅窝呈哑铃状生长,岩骨尖常伴有骨质吸收或破坏,且听神经束无增粗,若三叉神经束增粗可明确诊断。
3.表皮样囊肿:形态多不规则,DWI 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
4.转移瘤:多发生在脑实质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