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3-06
原创

翼状胬肉:眼睛上的「小翅膀」,如何预防与治疗?

翼状胬肉:眼睛上的「小翅膀」,如何预防与治疗?
高路 副主任医师、眼科主任

一、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nǔ)肉,俗称「鱼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增生性疾病。它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外形——从眼白(结膜)向黑眼珠(角膜)方向生长的三角形纤维血管组织,形似昆虫的翅膀。这种病变多发生在眼球内侧(鼻侧),少数出现在外侧(颞侧)。

关键特征:

-位置:常见于长期暴露在外的眼裂区(睑裂区)。  

-颜色:初期呈粉红色,后期可能因充血变为暗红色。  

-生长方向:从眼角向角膜中央「爬行」,严重时可遮挡瞳孔。

二、为什么会得翼状胬肉?  

1. 核心诱因:紫外线暴露!  

研究发现,长期户外工作者(如农民、渔民、高原居民)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 10 倍以上。紫外线会损伤角膜缘干细胞,导致结膜组织异常增生。  

2. 其他危险因素:  

(1)环境刺激:风沙、粉尘、干燥气候等持续刺激结膜;

(2)慢性炎症:反复发作的结膜炎、干眼症患者风险更高;

(3)遗传倾向:约 30% 患者有家族史;

(4)用眼习惯:长期揉眼、熬夜等可能加重病情。  

三、警惕这些症状!  

早期可能仅影响外观,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

异物感:像有沙粒在眼里磨;

反复充血:眼白发红,休息后缓解但易复发;

视力下降:胬肉压迫角膜导致散光,遮挡瞳孔则直接影响视力;

眼球转动受限:严重时可能限制眼球运动。

四、不是所有胬肉都要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  

-人工泪液:缓解干涩(推荐无防腐剂型);

-抗炎药物:短期使用激素类眼药水(需医生指导);

-物理防护:佩戴防 UV400 太阳镜、防风沙护目镜。

2. 手术指征:

胬肉侵入瞳孔区;

导致严重散光或视力下降;

反复充血影响生活。

3. 美容需求。

五、手术方式

1. 单纯切除术:复发率高达 30-50%,已逐步淘汰;

2. 自体结膜移植术:取健康结膜覆盖创面,复发率<10%;

3. 羊膜移植术:适合大面积缺损,兼具抗炎作用;

4. 抗代谢药物联合术(如丝裂霉素 C):进一步降低复发。

术后护理关键:  

-严格避光 1 个月,使用修复型眼用凝胶;

-定期复查(术后 1 周/1 月/3 月);

-复发多发生在术后 6-12 个月。

六、常见误区  

「不痛不痒就不用管」→胬肉可能静默进展至晚期;

「手术切除就能根治」→未做好防护仍会复发;

「眼药水可以消除胬肉」→药物仅能缓解症状,无法逆转增生。

专家提醒:

翼状胬肉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通过科学防护(尤其防紫外线)、及时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如果发现眼角有异常增生或持续眼红,建议尽早就诊,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