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儿童肥胖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 6~17 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了 19%。也就是说,每 100 个孩子里就有将近 20 个「小胖墩」,这个比例是不是比你想象中更高?但更多人可能不知道,孩子肥胖带来的危害,比很多人知道的要更大。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儿童肥胖是「长得好」,长大之后自然后脱「婴儿肥」,对肥胖的危害的意识有,但是为引起重视。今天,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儿保科医生和大家一起认识儿童肥胖。
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肥胖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体质指数(BMI)即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的比值来判定。对照儿童超重/肥胖筛查的 BMI 界值点,就可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及肥胖问题。
例如,一个 8 岁男孩,身高 130 cm,体重 35 kg,BMI = 35÷1.3÷1.3 = 20.7(kg/㎡),对照下表分类标准,BMI 位于属于肥胖范围。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年龄(岁) | 男 | 女 | ||
超重 | 肥胖 | 超重 | 肥胖 | |
7- | 17.4 | 19.2 | 17.2 | 18.9 |
8- | 18.1 | 20.3 | 18.1 | 19.9 |
9- | 18.9 | 21.4 | 19.0 | 21.0 |
10- | 19.6 | 22.5 | 20.0 | 22.1 |
11- | 20.3 | 23.6 | 21.1 | 23.3 |
12- | 21.0 | 24.7 | 21.9 | 24.5 |
13- | 21.9 | 25.7 | 22.6 | 25.6 |
14- | 22.6 | 26.4 | 23.0 | 26.3 |
15- | 23.1 | 26.9 | 23.4 | 26.9 |
16- | 23.5 | 27.4 | 23.7 | 27.4 |
17- | 23.8 | 27.8 | 23.8 | 27.7 |
18 | 24.0 | 28.0 | 24.0 | 28.0 |
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 年 2 月 25 卷第 2 期 97-102 页,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BMI 值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 95 百分位及以上即可诊断为肥胖症;BMI 在第 85-95 百分位之间的孩子属于超重范围。
肥胖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风险增加约 3 倍),肥胖同时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
此外,肥胖对孩子成年后的健康影响也很大。调查显示:45%~50% 的小学生肥胖者和 60%~70% 的中学生肥胖者在成年后仍然肥胖。长大自然会瘦的较困难。
1. 遗传因素:父在肥胖发生过程中遗传因素占 40%~70%。
2. 营养因素:母亲孕期增重过多、代谢和内分泌状况;新生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发育和养育环境等。
3. 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的增高、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摄入偏高均会导致能量摄入增加,
4. 身体活动降低,静坐及视屏时间的增加,会使儿童能量消耗减少,而使肥胖发生的危险增高。
5. 儿童睡眠时间过长与过短均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关
6. 当儿童处于能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时,更容易发生肥胖。
1. 母亲孕期体重监测和管理。
2. 尽量坚持纯母乳喂养。
3. 适时适量添加辅食。
4. 食物品种多、分量小,少吃高能量密度食物。
5. 合理选择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水。
6. 规律进餐,每天吃早餐;多在家就餐,少在外就餐。
7. 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就餐时尽量不看视频。
8. 保持足量的身体活动。
9. 减少静态活动,限制视屏时间。
10. 保证适宜的睡眠时间。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
科学运动
健康饮食
告别肥胖
拥有健康的体魄!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