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 日清晨6 时许,此前患有耳石症的沈先生如常翻身起床时,世界突然又开始疯狂旋转。他的耳石症又一次发作了。「人就像被卷入滚筒洗衣机,连抓住床沿的力气都没有」,他回忆道。伴随剧烈呕吐与冷汗浸透睡衣,这位身体硬朗的年轻人又一次感受到「身体背叛自己」的绝望。
在服用此前常备的药物西比灵却无法缓解眩晕后,沈先生试图通过自学手机里的网络视频,进行耳石复位,然而强烈的呕吐感让他的自救计划戛然而止。「看着视频里的人轻松转动头部就能康复,可我自己模仿时眩晕感反而加剧。」他意识到,向专业医生求助刻不容缓。
2 日一早,沈先生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明明副主任医师处就诊。在这里,一场融合人工智能与临床经验的「破冰行动」悄然展开。
通过一台全球领先的全自动耳石复位诊疗仪,医生为沈先生进行了高清视频眼震电图(VNG)监测。当他被安全固定于 360°旋转椅进行 Dix-Hallpike 变位试验时,仪器内置的毫米级运动捕捉系统清晰记录到,其左耳水平半规管特征性眼震——这正是「嵴帽结石症」的典型信号。
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异位,医生采用「Gufoni+Barbecue 双联复位法」: Gufoni 手法快速引导耳石脱离嵴帽敏感区; Barbecue 旋转通过 270°三维体位调整,将游离耳石精准「护送」回椭圆囊。治疗过程中,诊疗椅的六轴陀螺仪实时反馈体位角度,系统自动校准复位轨迹,全程误差控制在 0.5°以内。20 分钟后,当沈先生结束治疗睁开双眼时,持续多时的「旋转魔咒」已烟消云散。
洪山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陈始明主任介绍,耳石症在医学上全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眩晕病症。正常情况下,耳石有序地附着在耳石膜上,可一旦因某些因素致使耳石脱落,这些脱落的耳石便会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中「游走」。当人体头位发生改变时,耳石的移动会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进而引发强烈的眩晕感。
这种眩晕通常在坐卧体位变化、卧位翻身或者从睡眠中惊醒时发作,而且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1 分钟。同时,患者往往还会伴有眼震现象,即眼球出现左右或上下摆动,医生可据此判断耳石位置。此外,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也是耳石症发作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年龄增长、头部外伤、内耳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诱发耳石症。目前通过 Dix-Hallpike 试验、Semont 试验等方法能准确诊断,再采用手法复位或仪器复位等治疗手段,多数患者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陈始明提醒市民,当出现翻身、仰头等特定体位诱发眩晕伴随恶心呕吐,但意识清醒时,很可能是耳石症发作。患者应及时向正规大医院的专业医师求助,切忌盲目模仿网络视频自行复位,错误的头部转动可能使耳石进入更复杂半规管,因不当自救导致病情加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