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接力赛: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温暖救治
内一科 陈娟
在心脏介入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每一秒都是与死神谈判的筹码。2024 年 10 月 4 日,当 28 岁的外卖小哥小刘被推进导管室时,监护仪上急剧下降的心电图曲线,将这场谈判推向了最惊险的临界点。
与时间赛跑的「黄金 90 分钟」
「叮叮叮」急诊电话响起的那一刻,我已知晓这场战役的艰难——28 岁,急性心肌梗死,这意味着血管堵塞已严重威胁到年轻的心脏。在更换手术服的手微微发抖,但脑海中迅速梳理出抢救流程:配药、过床、监护、吸氧、摆体位…这些术前准备必须在 5 分钟内完成。
当小刘被推进手术室时,头上大汗淋漓,他蜷缩在病床上剧烈喘息,左手死死抓着胸口的衣服,"疼……喘不上气……"这是他进入导管室说的最让我心痛的一句话。
「连接好除颤电极片,备好多巴胺,开包。」
裴主任的话音刚落,我已将导管器械按手术顺序排列在无菌台上。穿刺、造影、定位堵塞血管……每一个步骤都像在走钢丝,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让心肌细胞加速死亡。
当导丝穿过堵塞血管的瞬间,监护仪上的心电图突然跃起一道颤动的曲线——室颤,「立即除颤」裴主任的声音响彻整个导管室,我仅用 3 秒的时间依次按下充电—放电的按钮,监护仪上患者的心电图恢复了正常的波形,裴主任在堵塞的前降支植入一枚支架,手术顺利的完成了。
冷汗浸透的手术衣贴在背上,但没有人顾得上擦拭。术后交接时,主任拍了拍我的肩膀:「小陈,不错啊,真正做到了秒除颤,成功挽救了一位年轻的生命!」此时,一种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是一名护士,因为我可以拯救生命。
在监护中播种希望
术后监护病房的夜晚格外漫长。小刘因术前的疼痛反复惊醒,每次睁开眼都会用颤抖的声音问:"我会死吗?"我询问他是否还有胸部疼痛不适,他摇了摇头,我握着他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手,轻声讲述心脏康复的成功案例。
凌晨三点,他因口渴难耐却不敢翻身,我扶他半坐起身,用勺子喂温水时,他忽然说:「护士姐姐,送外卖时我总想着多跑一单,从没想过心脏会『罢工』」。那一刻,我意识到护理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修补生命的裂缝。
每天过去看望他时,我都会指着心电监护上的心电示波告诉他:"看,这里又平稳了一些。"当他第一次下床活动,我扶着他在走廊走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映入眼帘,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到他的身上,他喃喃道:「原来活着的感觉这么踏实。」我想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知道这句话的含金量。
一个特别的生日
小刘出院的时候,我们从病历中得知当天是小刘 29 岁的生日,于是,我们给小刘准备了一个惊喜小蛋糕,小刘和他的爱人都很高兴,主动给我们竖了一个大拇指。此刻,幸福又具像化了。
小刘的妻子为我们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守护生命的启示
这场抢救让我更深刻理解护士的双重角色:既是精密医疗仪器与血肉之躯的桥梁,也是绝望深渊里抛出的救生绳。当社会将"外卖小哥"定义为穿梭街巷的符号时,我们却看见他因过度劳累而濒危的心脏;当我们用导管疏通血管时,也在疏通一个年轻人对生命的认知。
如今,每当有新入职的护士问我:「心脏介入护理最需要什么?」我会指向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这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无数个生命重新搏动的希望。」
END
作者:内一科 陈娟
照片:刘玉文
编辑整理:罗医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