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湛江某中学发生一起恶性校园霸凌事件:一名初一男生在教室内遭受 4 名同学用拖把击打面部,并险些被强行塞入异物。周围的同学无人制止,反而在旁边发出嬉笑声。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们由于智力或生理发育上与同龄儿童存在差异,往往更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幼儿园作为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的第一适应阶段,大多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时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现象,比如哭闹、拒绝入园、抵触教师同学的碰触情况,且每个孩子出现反应及持续时间不一定,往往会容易让家长忽略是否有校园霸凌的情况。
隐形霸凌是指那些不易被察觉、但会对孩子心理和情感造成伤害的行为,与明显的身体攻击或言语侮辱不同,隐形霸凌更隐蔽,表现形式多样,容易忽视。
1、社交排斥
表现:孩子被故意排除在游戏或活动之外,其他孩子不与他互动,甚至故意孤立他。
影响:孩子可能感到孤独、自卑,甚至产生社交恐惧。
2、言语暗示
表现:通过讽刺、嘲笑或暗示性的语言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但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玩笑。
影响:孩子可能感到困惑、受伤,长期下来会影响自尊心。
3、小团体操控
表现:某些孩子通过小团体操控其他孩子的行为,比如要求别人不跟某个孩子玩,或者散布谣言。
影响:被操控的孩子可能感到无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4、忽视与冷漠
表现:老师或同伴对某个孩子的需求或感受故意忽视,假装没看见或没听见。
影响:孩子可能感到被忽视、不被重视,长期下来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
5、隐形威胁
表现:通过眼神、手势或微妙的语言让孩子感到害怕,但并没有直接的攻击行为。
影响:孩子可能感到焦虑、恐惧,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6、资源剥夺
表现:故意不让孩子使用玩具、书籍或其他资源,或者让孩子在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
影响:孩子可能感到不公平,甚至产生愤怒或无助的情绪。
01. 情绪波动
观察孩子是否突然出现焦虑、沮丧、易怒的情绪变化,或者原本喜爱幼儿园的他们突然表现出不愿上学的态度。
02. 身体症状
在排除了生理疾病的可能性后,注意孩子是否频繁抱怨头痛、肚子痛等身体不适,这可能是心理压力导致的身体反应。
03. 社交退缩
留意孩子是否开始避免与同伴玩耍,或者在提及特定孩子时流露出恐惧和不安的情绪。
1. 培养孩子社交技能
教孩子表达需求: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例如「我不喜欢这样」「请和我一起玩」。
模拟社交场景:绘本阅读,通过角色扮演,教孩子如何应对隐形霸凌行为(如被排挤时如何寻求帮助,鼓励孩子勇敢说「不」)。
2. 增强孩子自信心
肯定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鼓励参与活动:让孩子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提升他们的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3. 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
用简单语言引导:通过讲故事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隐形霸凌(如「有些小朋友不和你玩,或者故意让你难过」)。
鼓励表达:告诉孩子,如果感到不开心或受到不公平对待,可以随时告诉家长或老师。
4. 与幼儿园保持沟通
定期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询问是否有异常行为或社交问题。
分享孩子的特殊需求: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以便更好地关注和保护孩子。
5. 寻求专业指导
与心理咨询师、特殊教育专家、儿童保健医师等合作,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孩子提供专业支持。
在康复中心-幼儿园-家庭建立支持团队,共同探讨和解决融合教育中的挑战,关注幼儿良性融合教育发展,帮助幼儿更好融入普通集体环境,是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融合教育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包容与支持,旨在为所有孩子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关注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