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新年,同事小张突然开始右眼皮狂跳。
完了完了,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右眼狂跳……我莫不是要面瘫吧?还是会中风???
偶尔跳下,没关系的啦~但是持续不缓解,就要引起重视!
好!有你这句话我放心多了…
几天过后……
这次彻底完了,嘴开始抽抽了,怎么办?
别耽误了!你这可能是面肌痉挛,赶紧来神经内科看看。
「眼皮跳舞」究竟是福是祸?
为什么跳着跳着还会引发嘴角抽搐?
「眼皮跳舞」「嘴角抽搐」在医学上有专业名词叫做是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面肌痉挛可因小脑脑桥区表皮样囊肿、脑膜瘤或神经鞘瘤等引起,称为继发性面肌痉挛,此类面肌痉挛症状典型,多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或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前庭蜗神经受压迫症状,头颅 MRI 可鉴别。
原发性面肌痉挛,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脑桥小脑角血管神经压迫,面神经在出脑干处最易受到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椎动脉等血管的压迫,面神经受压产生脱髓鞘反应,就好比破坏了电线的绝缘层一样,使面神经产生「漏电」,从而引起痉挛发生。临床上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就是这个道理。
❶面神经电生理:即异常肌反应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 (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 检测。
AMR 即通过刺激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如颞支、下颌缘支),在面神经其他分支(如颏肌、额肌)获得稳定的病理性诱发肌反应,而在正常人群以及面肌痉挛患者的健侧面部则无法诱发出 AMR,AMR 的产生与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直接相关,因此 AMR 被认为是面肌痉挛的特征性波形,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❷头颅 MRI 平扫+3D-TOF-MRA、面神经 MRI:MRI 检查的意义在于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 (AVM)、颅底畸形等,同时明确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甚至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偶发性眼皮跳,不用过度担心,平时注意作息,避免用眼疲劳,放松心情,通常可自发缓解。一旦确诊面肌痉挛,一般不能自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以下治疗方式。
❶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其它备选药物有巴氯芬、氯硝西泮、苯妥英钠、氟哌啶醇、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有效,需注意可能存在头晕乏力、思睡、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部分存在过敏风险。
❷肉毒素:A 型肉毒杆菌毒素可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干扰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纤维不能收缩。有效率为 80%,注射后最大作用在数天内出现。一般 1 周左右开始起效,2 周左右药物效果达到高峰,症状缓解一般持续 3-6 个月。
❸外科手术: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效果确切,目前已成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首选手术方法。手术全麻,医生在患者患侧耳后发际线附近切开长约 5 公分的头皮切口,在颅骨上打开一个长约 2.5 公分的小骨窗。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利用小脑和颅骨之间的自然间隙探入,在面神经的起始部找到血管压迫面神经之处,予以分离,再用医用垫片隔开解除面神经的压迫。
所谓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眼皮跳倒是可能与身体健康相关,它有时能成为「报警器」。
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用眼不当,紧张、压力大以及强光、药物、异物的刺激等都会引起眼皮跳动。这些都不是疾病引起的,大家不用太过担心。
如果眼皮跳动的同时,还伴有半边脸肌肉痉挛,即同侧的面部和嘴部出现抽动,请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