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糖尿病都不陌生,还能轻易说出好几个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但糖尿病引起的眼底并发症却常常被忽视,直到视力显著下降,患者才后知后觉发现问题严重。视力表上最大
相信大家对糖尿病都不陌生,还能轻易说出好几个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
……
但糖尿病引起的眼底并发症却常常被忽视,直到视力显著下降,患者才后知后觉发现问题严重。
视力表上最大的字我都看不见了
「我没想到这么严重的,我真的崩溃了,这已经非常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了。视力表上最上面的那行字我都看不清了。」
张华(化名)今年 45 岁,患 II 型糖尿病 20 多年了,但是一直以来她都没把糖尿病放在心上,所以平时也不太重视血糖管理,直到 3 年前,张华感觉双眼视力下降严重,到医院就诊,才知道糖尿病是会伤害眼睛的。
「当时常常会觉得眼睛看东西好像蒙上了一层雾一样,我的视网膜病变已经发展到了 2 期,我都还是没有重视起来……」
2019 年,张华双眼眼底出血,视力也越来越模糊,直到最近连视力表的上最大的字也看不清了。
张华最终诊断为:双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双眼玻璃体积血+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期)。
所幸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张华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双眼视力也得到了部分改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很多糖友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约 1.1 亿糖尿病患者,每 10 个成年人就有一个糖尿病,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每 3 例糖尿病中就有 1 例「糖网」,约 3700 万人。每 3 例「糖网」患者就有 1 例面临失明,约 1200 万人。
在眼底专科门诊,和张华一样的「糖友」还有很多,他们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已经严重受损,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错误:
①没有好好控制血糖;
②没有定期做眼底检查。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明显临床表现,患者多错过早期诊治,一旦发展到晚期,视力会严重受损。
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定期复查,9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严重视力损害是可以避免的!
如何早期发现「糖网」?
做个眼底检查吧~
「糖网」的确诊主要依靠眼底检查,通常对患者进行散瞳,医生用检眼镜检查眼底。
眼底检查能在患者尚未感到视力障碍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果医生发现了糖网病变,会建议患者进一步做眼底彩色照相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以确诊。
别慌!即使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也不必过分紧张。
依靠目前的诊断治疗技术,大部分患者眼部的病情可得到控制,只有少部分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或致盲。
对于早期的「糖网」患者,不一定治疗,只需要控制好血糖和饮食,防止进一步恶化。
当患者的糖网病发展到重度非增殖期或者增殖期时,就需进行治疗干预,治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
治疗方法
激光光凝术:已经出现眼底病变的病人,早期可采取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破坏或者封闭视网膜上新生的血管,防止出血。
药物治疗:出现黄斑水肿的病人,则需要激光治疗或使用抗新生血管的药物,激素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对于严重的病人,比如出现牵拉性视网膜病变,就建议手术治疗,通常而言只要早治疗,效果也很好。
糖友应该多久检查一次眼睛?
一经内科确诊为糖尿病, 即使没有眼部不适,也应该到眼科进行眼部检查,以后定期随访 。
1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 5 年后每年检查一次;
2 型糖尿病患者应从发现糖尿病起,每年检查一次。无视网膜病变者,可以半年至 1 年复诊一次。有视网膜病变者,应 3 个月到半年复查,由眼科医师给予治疗或者预防措施;
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则应每 3 个月检查一次。
「糖网」病的管理重在预防,其次才是治疗
糖尿病患者除控制好自身的「三高」等指标外,记得到医院做眼底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视力损伤。
作者简介
张少冲,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学常委、眼底病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涉外与特需医疗服务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眼健康协会防盲治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干部保健专家,哥伦比亚大学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30 余年,在国内率先使用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非接触广角成像系统治疗视网膜疾病,并率先用 360°视网膜切开术治疗重症 AMD、PCV 等相关视网膜下出血。
荣获全国眼底病会议手术视频比赛第一名;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创新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发表科技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30 余篇;申请国家专利五项。
研究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中华医学会一等奖;主编《临床眼底病》外科卷、《眼科解剖与临床》,并参编多部眼科专著。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