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一例翼腭窝、颞下窝原发性淋巴瘤切除术。鼻腔鼻窦肿瘤及相关疾病因解剖位置关系,常易累及颅底、眼眶,其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类型多样,治疗极具挑战性。
1. 病史:患者女,66 岁
2. 主诉:左侧鼻部及周围皮肤麻木 1 月余
3. 现病史:患者诉 1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部及周围皮肤麻木感、灼热感,偶伴有头痛,无鼻塞、流涕,无涕中带血、嗅觉下降,无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无眼球胀痛、复视、视力下降。
4. 查体:外鼻无畸形,皮肤无破损,鼻前庭皮肤完整,鼻毛无脱落,双侧鼻腔通畅,黏膜稍水肿,鼻中隔大致居中,双侧中、下鼻甲肥大,双侧中鼻道及嗅裂区未见新生物,未见明显异常分泌物,各窦区无压痛。
双侧鼻腔通畅,黏膜稍水肿,双侧鼻腔未见新生物,鼻咽部黏膜光滑
左侧上颌窦外侧壁、翼腭窝、颞下窝可见明显强化信号影;
翼内肌、翼外肌结构尚清晰
左侧上颌窦后壁软组织影侵袭性生长,累及颞下窝
左上颌窦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颞下窝)
• 鼻内镜下(经鼻联合 Coldwell-Luc 入路)左侧颅底肿瘤切除+鼻内镜下上颌骨部分切除术;术中送冰冻病理;
• 根据术后病理再行进一步治疗
•术中冰冻病理:(左上颌窦)考虑小圆细胞肿瘤
•术后病理 :(颅底肿瘤)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起源。送检(左侧眶下神经、眶筋膜)见肿瘤累及。送检(左侧翼管神经、左侧圆孔)及(上、后、内、外及底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
•免疫组化示:瘤细胞 CD20(+)、PAX5(+)、CD79?(+)BCL2(+)、CD10(+)、BCL6 约 30%(+)、MUM-1 约 70%(+)、C-Myc 约 60%(+)、P53 约 50%(+)、CD21(+)、CD23(-)、MelanA(±)、CK(-)、Vim(-)、CgA(-)、Syn(-)、CD56(-)、NF(-)、S100(-)、NSE(-)、HMB45(-)、CD2(-)、CD3(-)、CD5(-)、CD7(-)、TIA-1(-)、GrB(-)、CD99(-)、Ki-67 约 80%(+)。原位杂交:EBER(-)。
•术后诊断: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术后行进一步化疗、靶向治疗
• 淋巴瘤是头颈部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该区域 90% 的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其中大部份是霍奇金淋巴瘤。相比之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仅占头颈部肿瘤的 5%,并且常出现在结外淋巴部位,如鼻窦、唾液腺、甲状腺和眼眶。鼻腔和鼻窦很少受到原发性 NHL 的影响,累及翼腭窝的 NHL 病例报道更少。
• 颅底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skull base, PLSB)通常指颅底部位发生的、没有全身性受累证据的淋巴瘤。病理类型以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为主,多为中老年发病,常累及海绵窦、蝶岩斜区、中颅底-颞下窝-翼腭窝区。PLSB 发病率很低,国内外相关文献多以个案形式报道,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 PLSB 的定义和起源仍有争议,因 PLSB 多伴有颅底骨质破坏,有报道认为其可能是颅底骨发生的骨源性 NHL。鉴于 PLSB 多累及海绵窦,有人认为其可能起源于海绵窦的特殊类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此外,不能除外部份 PLSB 是鼻腔鼻窦淋巴瘤侵袭所致。
• PLSB 多以头痛起病,后期逐渐出现多发的脑神经功能障碍,少数病例以发热起病。淋巴瘤是导致不明原因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如果不能明确发热原因,应考虑淋巴瘤可能。由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无特异性,PLSB 的术前诊断仍较为困难,手术活检是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鉴于其常见发生部位与鼻腔、鼻窦的关系,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鼻腔、鼻窦完成活检手术,无需开颅。由于 PLSB 多侵犯海绵窦等重要颅底结构,切除风险高,而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性高,如术中冰冻病理能够初步明确诊断,无需追求肿瘤大部切除。有时,介入下经皮穿刺活检也能够明确诊断,但由于肿瘤异质性和既往不恰当激素治疗导致的肿瘤变化,穿刺活检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典型标本以明确病理诊断。
• PLSB 治疗策略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明确病理后,化疗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1、手术入路选择:当病变考虑上颌窦内恶性肿瘤或侵犯翼腭窝、颞下窝、中颅窝底,手术入路选择经鼻联合 Coldwell-Luc 入路较好,操作空间大,可完全显露翼腭窝、颞下窝,入路直接;
2、术者要十分熟悉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准确定位翼腭窝内血管的走行,有能力处理翼腭窝内血管的技巧,避免颌内动脉、蝶腭动脉、腭降动脉的大出血;
3、熟练使用磨钻,磨除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时,需尽量磨薄骨质并完整去除上颌窦后壁,切忌直接磨穿进入翼腭窝,会造成出血又无法有效止血;
1、此类肿瘤因侵犯部位原因,术前经鼻无法活检,仍需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若术中冰冻病理能考虑淋巴瘤,无需进一步扩大切除,以免不必要的损伤;此病例术中冰冻病理只是提示小圆细胞肿瘤,未能明显肿瘤的良恶性,因此我们根据影像学提示,依然按恶性肿瘤行手术扩大切除。
2、对于淋巴瘤的治疗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外科干预主要在于手术活检确诊,治疗上需联合肿瘤科、放疗科行 MDT 诊疗,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3、因术中出血多,必然会影响手术操作及手术疗效,术中需手术操作者与助手密切配合,在鼻内镜下能行双人三手或四手的配合操作,能尽量保持术区视野的清晰,避免盲目操作;对于颌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出血,熟悉其走行及解剖,都可以很好的找到血管主干,直视下仔细、牢靠的电凝止血,出血可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