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1-27
原创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成功为一患者植入全皮下心脏除颤器(S-ICD)

在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学波教授的支持下,2019 年 12 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团队完成了同济医院首例全皮下心脏除颤器的植入,经一年随访至今,患者无并发症,除颤器运行良好。患者杨老伯(化

在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学波教授的支持下,2019 年 12 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团队完成了同济医院首例全皮下心脏除颤器的植入,经一年随访至今,患者无并发症,除颤器运行良好。

患者杨老伯(化名),今年 70 岁,本来一直身体硬朗的他突然在家中出现晕厥,经 120 心电图记录,提示持续性室速,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突然死亡,死亡通常发生在症状出现后 1 小时内。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而缓慢性心律失常仅占 17%。

心脏性猝死发生后,通过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极低,院外生存率仅约为 10%,即使是发生于拥有良好抢救人员和设施的医疗机构内,心脏性猝死的院内生存率也仅为 24%。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入埋藏式心脏除颤器,它能迅速识别患者发生了室速室颤,能够有效除颤,从而拯救患者生命。

在排除了冠脉疾病等继发性因素后,杨老伯被明确具有心脏除颤器的植入指征。遂择日进行了传统方式的 经静脉 心脏除颤器植入术。但是在手术中,除颤导线经静脉通过心脏三尖瓣的时候,反复诱发室速发作,不能自行终止,无法完成植入手术。

一边是患者的生命危险,一边是传统方法的局限,怎么办?

心血管内科孙冰主任医师和毛玉副主任医师所在的起搏小组进行了多方评估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向量筛查,决定对患者施行全皮下心脏除颤器植入手术。全皮下心脏除颤器(S-ICD)植入手术是目前领先的除颤器植入手术,相比于传统的 经静脉 心脏除颤器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好的优点。

传统的心脏除颤器植入需要经过静脉路径将线圈电极放置在心室内,这个过程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包积液/心包填塞、气胸、导线穿孔/脱位、心内膜炎、全身感染等。

大部分并发症与除颤电极导线相关,且电极导线本身由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路径会受到磨损、断裂,会产生一系列误放电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风险,高达 15% 的经静脉心脏除颤器植入患者在植入后最初 6 个月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成功为一患者植入全皮下心脏除颤器(S-ICD)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成功为一患者植入全皮下心脏除颤器(S-ICD)

而全皮下心脏除颤器(S-ICD)由一个脉冲发生器和一根皮下电极组成,无需经静脉路径,也不需要将电极导线放在心腔内,只是将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腋下的皮肤下面,而电极通常固定于胸骨左侧的皮下。从而避免了 经静脉 植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电极断裂、囊袋感染、心肌穿孔的发生。此外,除了术前术后定位外,S-ICD 的植入不需要 X 线透视,最大限度减少了射线辐射。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成功为一患者植入全皮下心脏除颤器(S-ICD)

杨老伯的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的指导下全麻进行。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成功为一患者植入全皮下心脏除颤器(S-ICD)

手术圆满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伤口愈合满意。孙冰主任介绍,S-ICD 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 电击治疗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经静脉 ICD 相同。

它的整个系统都由皮下植入,降低了 经静脉 植入除颤导线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导线移位、囊袋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更适合年轻、无起搏需求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获益。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