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6-26
原创

小小风扇,竟有如此妙用?

经常能看到有些患者,尤其是肺部肿瘤患者,感觉到胸闷或者呼吸不畅的时候, 将手持小风扇对脸吹或用扇子扇风,他们表示这样会感到呼吸舒畅些。

而当出现诸如胸闷气促、呼吸不畅等症状时,极有可能是发生了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是最为常见的,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一种空气摄入不足、呼吸过程不畅或呼吸过程需要额外努力的不适体验。这种不适感可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紧迫、憋闷或窒息感,同时可能伴随或不伴随明显的呼吸费力迹象,如张口呼吸、鼻翼快速扇动以及呼吸肌的明显参与以增强呼吸运动。此外,呼吸困难还可能引起呼吸频率、呼吸深度以及呼吸节律的显著变化。

对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氧疗、肺康复、呼吸训练等非药物治疗外,还有什么小妙招或者小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呼吸困难呢?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风扇吹脸,是减缓呼吸困难感受的有效措施,使用风扇直接吹向面部可以减少呼吸困难感。还可以配合尝试播放舒缓音乐,减少情绪波动,促进呼吸平稳。

那么,风扇吹脸是什么原理?为何会有如此妙用?要如何使用呢?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风扇疗法吧!

风扇疗法

风扇疗法 (Fan Therapy) 是指利用风扇产生的气流吹向患者面部,以缓解患者主观性呼吸困难症状的非药物疗法。

风扇疗法的发展

1987 年,哈佛医学院的 Schwar- tzstein 等最先报道了风扇提供的冷空气流对呼吸困难的影响,试验招募了 16 名健康受试者在具有吸气阻力负荷 (63 cmHzO/L- 1・s) 设备上呼吸以形成实验性呼吸困难症状,分别使用风扇对受试者的面部或腿部施加冷空气,采用改良 Borg 量表对受试者呼吸困难强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用风扇向面部施加冷空气可显著改善受试者实验性呼吸困难的感觉,而对腿部施加冷空气则没有此种效果。

目前欧美不同国家的多个临床实践指南均建议采用风扇疗法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此外,使用手持风扇提供气流还被作为核心组成部分纳入英国的「呼吸不畅支持服务」以及「呼吸不畅干预服务」。

风扇疗法缓解呼吸困难的作用机制

风扇疗法对呼吸困难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存不同假说。

其中一种学说认为,风扇产生的气流在三叉神经的 V2 和 V3 分支区域提供了冷却降温效果,对患者面部皮肤受体产生刺激,进而影响其呼吸中枢驱动并改善通气,这种作用将通过刺激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神经元上存在的冷敏感 TRPM8 通道来介导,最终降低大脑对缺氧的感觉,并减少呼吸驱动而改善呼吸困难的主观感受。这种干预措施似乎对不同病因的持续性呼吸困难均有效,包括 COPD 和癌症。

日本学者 Kak 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风扇吹向面部的干预组患者,其面部皮肤温度在干预后降低约 1℃,与不用风扇的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0. 0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风扇气流冷却降温改善呼吸困难的学说,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风扇气流通过刺激三叉神经区域皮肤受体引起了潜水反射,从而改善了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而另一部分学者指出,改善呼吸困难主要通过改变大脑对来自呼吸传入神经的信号处理来实现,即「愚弄大脑」使其相信呼吸系统的功能要比实际好,风扇产生的流动气流可以通过刺激鼻黏膜及呼吸道流量受体来影响呼吸感觉的传入而影响大脑对呼吸的感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通气不足、呼吸不畅的主观感受。

风扇疗法的应用

风扇的作用部位、距离和风速:由于风扇疗法主要通过空气流对面部三叉神经的影响发挥作用,在临床研究和应用时,当患者呼吸困难发作时需将风扇吹向患者面部,作用时长 5 分钟即可起效;风扇的距离和风速并不影响干预效果, 风扇放置的距离多以 15-30 厘米的舒适距离为宜,风速大小可根据患者个人舒适度进行调整。

此外,风扇的使用并不影响患者本身的治疗,可在氧疗和药物干预的同时辅助使用风扇,也可根据患者情况单独使用风扇。

风扇疗法的短期效果:5 分钟是起效时间,研究者进一步对在风扇疗法中获益的患者进行了呼吸困难强度的持续测量,直到其呼吸困难评分恢复基线值,最终发现风扇疗法的洗脱期至少应设置 1 小时。

但是风扇疗法的应用存在文化差异:部分患者受传统中医影响,担心体弱者受风易引起冷邪入体等,因而对使用风扇的依从性不高。有些患者则认为手持风扇是一种幼稚的小工具, 而非医疗器械,并不相信可以从中获益。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