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6-25
原创

高考后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容忽视

高考结束,好像家长和孩子都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然而,心理专家根据往年的经验想在这里提醒,高考后考生的心理危机发生率不亚于高考前。关注考生的「后高考心理」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后高考心理」呢?

常见后高考心理现象

家长纷纷说:

「孩子高考结束后,这两天蒙头大睡,一言不发。」

「孩子通宵达旦地上网、K 歌,卖掉高中的所有课本或者将其烧掉撕掉,以获得一种『解放了』的感觉。」

「孩子变得坐立不安,十分焦躁,常常失眠,担心自己发挥失常。」

「孩子情绪低落,不想跟家长朋友交流,也不愿意出去玩,每天就躺在家里不断回忆考试时的场景。」

孩子反馈:

「现在特别茫然,高考前所设想的各式放松的行动都没有兴趣去做,看一天电视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朋友叫我出去玩也不想去。」

这些都是「后高考心理」。

「后高考心理」有哪些类型呢?

1.放纵型心理

许多考生往往认为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要好好犒劳自己,有的会连睡好几天,有的会玩好几天游戏,但是如果犒劳的限度过了,很有可能会导致心态过度放松,到了大学一时跟不上学习节奏,影响未来发展。

2.焦虑型心理

这是最为常见的后高考心理。考生往往都非常容易患得患失,尤其是平时成绩不错的考生,他们通常对结果十分看重,期待值较高,但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变得格外焦虑,尤其需要关注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

3.抑郁型心理

情绪低落,不愿意跟家人朋友交流,整日将自己关在家里,脑子里不断回忆高考时的场景。这些考生通常是因为紧张或担心自己发挥失常,失落的心情一发不可收拾,感到无颜对人,进而自我封闭。

4.迷茫型心理

从紧张的状态突然放松下来后,考生容易出现虚无、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摆脱了每天习题相伴的日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了,这种迷茫型心理一不小心就带到了生活里,并持续影响考后心情。

当孩子遇到类似问题时,

可以怎么做?

规律生活:

考试结束后适当地放松无可厚非,但是考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出现放飞自我、暴饮暴食、通宵游戏刷剧,甚至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接纳结果:

考试已经结束,考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接纳考试结果。考得好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一马平川了,考得不好也不代表今后无路可走。

充实生活:

考试结束后,考生们可以将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捡拾起来,不仅可以避免迷茫、无所事事的状态,也可以通过社交学习、文体活动来充实生活、放松身心。

家长可以怎么做?

1. 鼓励孩子接纳结果

考生预估考试发挥不理想但尚未发榜时,这段等待时间是最煎熬的。

这个时候,家长切记不可批评孩子,避免「都怪你平时不努力!」、「现在难过晚了!」家长此时应该充分理解孩子,诸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很不舒服!」 同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当年高考以及人生重要关头或艰难时期的经历,让孩子了解到来日方长,无论高低起伏都是一种状态,应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可能的挫折。

2.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考生结束后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家长不用太过忧虑。这通常是对高考成绩的预期和当前成绩尚不确定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伴有消极的认知预期是十分正常的。

如果焦虑的情绪引起一些过度反应,比如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些事、出现失眠或茶饭不思、反复查询公布成绩的网站等。

此时家长需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参与兴趣爱好活动,或者鼓励孩子与同伴、师长沟通来缓解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

3. 引导孩子自我放松

如果孩子情绪反应过度激烈,给予适当的身体接触,让孩子跟着自己缓慢地说「我的焦虑对高考成绩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引导孩子一起通过深呼吸或正念冥想等方式进行生理调节。

如果孩子考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胃痛等,并且上述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帮助考生缓解焦虑情绪,并出现心情低落,烦躁,睡眠变差,有时会出现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时,建议及时带孩子至精神心理科门诊寻求专业帮助!

【妇幼健康科普】

供稿:儿童心理卫生科 阮浩知

编辑:冯杉杉、李若昊

初审:曾立忠

终审:徐进、何武东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