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5-23
原创

心脏换瓣后不幸又罹患结肠癌!6 大学科「精准施策」拯救古稀老人

心脏换瓣手术后,不幸又罹患结肠癌,70 岁的阮奶奶和家人,被这一系列出乎意外的打击「搞懵了」。5 月中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胃肠外科牵头血管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放射科、麻醉科等 6 大学科「精准施策」,成功通过手术为阮奶奶再续生命之光。

在去年 10 月,年近古稀的阮奶奶经历了一场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她一直遵医嘱规律服用华法林抗凝药物。但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前她毫无征兆地出现了黑便的情况,这让家人焦虑不已。在医院检查后,阮奶奶被确诊患有乙状结肠癌。

这一消息让阮奶奶全家犹如遭遇晴天霹雳。医生告诉他们,如果选择结肠癌手术,就必须暂停抗凝药的服用,可这样会大大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而如果不手术,黑便出血的状况持续下去会导致阮奶奶贫血、抵抗力下降,时间一长,癌细胞还可能出现广泛转移,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紧迫,情况危急,阮奶奶一家人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胃肠外科,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由于阮奶奶年纪较大,本身又有心脏病史,且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这使得做手术的话出血风险极大,同时她的心脏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也成为了医患极为担忧的问题。

更令人揪心的是,在手术前的检查中发现,阮奶奶的右下肢静脉彩超显示,其右小腿已经形成了一个约 1.33×0.36 cm 的血栓。

面对如此复杂而严峻的状况,东院胃肠外科的王琦副教授与血管外科邓宏平教授、消化内科谭诗云教授、肿瘤科彭敏副教授、放射科汪海波副教授等专家们展开了多学科深入讨论。专家们经过严谨分析后认为,患者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全性肠梗阻的情况,必须及时进行手术以切除原发病灶,然后依据病理结果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治疗中,阮奶奶首先按照血管外科邓宏平主任的意见,停止口服抗凝药,改为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 1 周。随后,在东院麻醉科孟庆涛教授麻醉团队协助下,东院胃肠外科王琦副教授带领团队于 5 月 7 日实施腹腔镜下乙状结肠根治手术,完整地切除了乙状结肠肿瘤,术中几乎实现了零出血。

心脏换瓣后不幸又罹患结肠癌!6 大学科「精准施策」拯救古稀老人

术后,东院胃肠外科叶曼护士长率领护理团队对阮奶奶给予了精心护理,包括管道护理、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康复、早期拔管、早期进食等。最终,在多学科的紧密协作之下,阮奶奶术后仅 10 天就顺利康复出院。

心脏换瓣后不幸又罹患结肠癌!6 大学科「精准施策」拯救古稀老人
阮奶奶成功下床活动后与责任护士蒋敏合影留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郑勇斌教授介绍,乙状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通常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早期症状较为轻微,患者往往不易察觉,容易被忽视,而到了后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消化不良、腹胀、粪便中带血等表现。对于乙状结肠癌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肠镜、活检等多种手段来综合判断。而在治疗方面,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根据情况辅以化疗、放疗等手段。

同时,关于术前使用肝素钙的必要性也不容忽视。肝素钙是一种有效的抗凝药物,通过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能够有力地预防血栓形成。一般来说,肝素钙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类型进行合理调整。然而,使用肝素钙也并非毫无风险,可能会带来一些如出血倾向增加等潜在问题。因此,在术前准备过程中,患者需要清楚地了解药物的相关注意事项,并与医生密切配合,以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