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5-13
原创

如何保护孩子的眼睛?

儿童眼健康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发育是智力和情感发育的基础,视觉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婴幼儿智力发育障碍、生活能力丧失、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等。

视力残疾中 30-72% 为可避免盲,且大部分是从出生就可发现、可治疗的先天性眼病。

0-6 岁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通过眼保健宣传教育、视力评估和相关眼病的筛查,可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及早矫治或及时转诊,以预防儿童可控制性眼病的发生发展,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因此,有必要及早对 0-6 岁儿童开展规范、系统的眼保健和视力检查,争取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提升 0-6 岁儿童眼健康水平。

检查时间

根据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眼及视觉发育特点,结合 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时间和频次,为 0-6 岁儿童提供 13 次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

新生儿期 2 次,分别在新生儿家庭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时;

婴儿期 4 次,分别在 3、6、8、12 月龄时;

1 至 3 岁幼儿期 4 次,分别在 18、24、30、36 月龄时;

学龄前期 3 次,分别在 4、5、6 岁时。

高危因素

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应当在出生后尽早由眼科医师进行检查。

①出生体重<2000 g 的低出生体重儿或出生孕周<32 周的早产儿。

②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超过 7 天并有连续高浓度吸氧史。

③有遗传性眼病家族史或家庭存在怀疑有与眼病有关的综合征,例如:近视家族史、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小眼球、眼球震颤、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④母亲孕期有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 (弓形体) 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⑤颅面形态畸形,大面积颜面血管瘤,或哭闹时眼球外凸。

⑥眼部持续流泪、有大量分泌物。

视网膜检查

出生体重<2 kg 或孕周<32 周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 4-6 周或矫正胎龄 32 周时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新生儿科/儿科医师认为比较高危的患者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家长如何保护和促进

宝宝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一、新生儿期 

新生儿能感受光亮及明暗变化,对光照有反应。新生儿视力发育需要良好的环境亮度,白天要保证室内光线明亮,夜间睡眠时应关灯。日常养育照护中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卫生。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

二、婴儿期 (3、6、8、12 月龄)

指导家长观察婴儿视觉发育情况,注意有无异常的视觉行为。视力发育需要良好的环境亮度,白天要保证室内光线明亮,夜间睡眠时应关灯。日常养育照护中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卫生。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婴儿应避免强光直射,建议婴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

三、幼儿期 (18、24、30、36 月龄)

应指导家长注意观察幼儿有无歪头视物、视物距离过近等异常行为。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告知家长至少每半年带幼儿接受一次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筛查异常者应遵医嘱进一步检查确诊,及时矫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建议低龄儿童尽量以家长读绘本为主进行阅读,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长。建议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 2 小时。

四、学龄前期 (4~6 岁)

学龄前儿童正常的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远视可以中和发育过程中眼轴增长所致的近视,称为「远视储备量」。因此,家长在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不同发育时期有不同标准。告知家长至少每年带儿童进行一次眼保健和视力检查,重点关注儿童弱视、斜视和屈光不正的筛查和治疗。

如何预防孩子近视

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视屏类电子产品,每次 20 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 1 小时。

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做到保护视力三个「20」法则:20 分钟近距离用眼后远眺 20 英尺 (约 6 米) 外的景物 20 秒。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 2 小时以上在室外活动「目」浴阳光。户外活动接触阳光,能增加眼内多巴胺释放,从而抑制眼轴变长。

读写和握笔姿势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部离桌一拳、手指尖离笔尖一寸)。

均衡营养,不挑食不偏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少吃甜食和零食。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睡眠时间。

一旦发现儿童看远处物体模糊、眯眼、频繁揉眼等异常,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验光,并遵医嘱正确矫正。如果该戴眼镜而不戴,反而会加重近视度数的增长。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