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1-17
原创

【科普】孩子发烧、起皮疹,可能是这种传染病惹的祸!

5 岁大的小 U 已经连续两天高热了,发热导致 TA 头痛、很不舒服,妈妈给 TA 吃了退烧药,还吃了头孢,但是小 U 吃了之后,身体上很快长出了很多红点点,还痒得很,妈妈吓坏了,难道是药物过敏?

妈妈赶紧挂了珠海妇幼的夜诊专家号,带小 U 来看。经过专家的诊断,小 U 并不是药物过敏,高度怀疑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猩红热,经过医生的用药,很快小 U 的体温正常,皮疹也消退了。

【科普】孩子发烧、起皮疹,可能是这种传染病惹的祸!
图为小 U 的皮疹
【科普】孩子发烧、起皮疹,可能是这种传染病惹的祸!
图为小 U 的皮疹

那什么是猩红热呢?

猩红热有哪些危害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猩红热是一种由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法定乙类传染病,主要经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部肿痛、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压之褪色,皮疹隆起如「鸡皮疙瘩」和疹后脱屑。不及时治疗,部分病例在发病 3 周左右,会出现风湿性心脏病、反应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近年来,经及时规范抗感染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流行病学特征

人群普遍易感,冬春季高发,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的抗菌免疫及特异性抗毒素免疫,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传染源

人类是猩红热的唯一宿主,患者和病菌携带者均是其主要的传染源,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 24 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诊断

早期猩红热诊断困难,需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有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疹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相关流行病学史。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 扁桃体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培养到 GAS;

2. 咽拭子等标本中 GAS 核酸检测阳性;

3.GAS 抗原检测阳性;

4. ASO 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2 倍及以上升高。

治疗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抗菌药物应足量、全程,有助于缩短病程,预防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一)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呼吸道隔离和手卫生。发热和疼痛可以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

(二)病原治疗

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阿莫西林为一线用药,如果青霉素过敏或不能耐受,可以用头孢菌素(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地尼、头孢泊肟)、克林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但我国 A 组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达 90%-98%。

(三)猩红热的皮疹不需要额外治疗,多在 1 周内消退。

预防措施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因此预防猩红热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1.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注意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2. 让孩子保持每天锻炼的好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

3. 日常饮食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全面,也有助于预防疾病;

4. 注意关注孩子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做好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隔离期

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 7 天。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 1 周,必要时可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

【妇幼健康科普】

供稿:PICU 姚春丽

编辑:冯杉杉、李若昊

初审:曾立忠

终审:徐进、何武东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