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11-01
原创

23 岁姑娘确诊乳腺癌!医生:这个习惯,很多人都有

最近,23 岁花季女孩确诊乳腺癌的事情登上热搜。

排除了遗传因素,医生考虑这很可能和女孩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23 岁姑娘确诊乳腺癌!医生:这个习惯,很多人都有

这新闻一出,立马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和担忧。

别说别人了,小编看完也焦虑啊。

但是光焦虑害怕没有用,得先了解「乳腺癌」这个「敌人」,功课做足了,才能做好防御,有备无患——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据 2020 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 226 万例,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威胁众多女性健康。

在乳腺甲状腺外科门诊,我经常会遇到病人提问:「我的乳房摸起来硬硬的,是不是得了癌症呀?」

这样的情况说明大家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值得称赞,但关于乳腺癌,大家还是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有肿块就是得了乳腺癌?

乳房出现肿块不一定就是乳腺癌,还有可能是由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等导致的。具体需要临床医师通过触诊来初步确定。

● 乳腺增生常表现为片状增厚,有触痛感,通常月经前症状明显;月经后缩小变软,疼痛缓解。

● 乳腺纤维瘤为无痛性肿块,其大小与月经周期无关,一般生长比较缓慢,多发于青年女性。

● 乳腺囊肿主要分为单纯囊肿和积乳囊肿,一般用乳腺超声来判断囊实性。

● 乳腺癌肿块质地较硬,多数单发,活动度差,有些可以与皮肤粘连,一段时间内可迅速发展,40 岁以上女性需要警惕。在初期多为无痛性肿块,通常几个月甚至几年无任何疼痛感,如果没有很好的健康意识和规律地检查,会出现延误的情况。乳腺癌除了乳房肿块,还会有「酒窝征」、「橘皮样变」。甚至腋窝淋巴结也会肿大。

如果女性乳房触及肿块,需要尽快就医,明确肿块性质。

通过临床医师触诊,以及进行乳腺影像检查,包括彩超和乳腺钼靶,高度怀疑恶变者,还可以行磁共振检查,但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

误区二:乳房胀痛是乳腺癌征兆?

很多人一旦出现乳房胀痛,就会非常紧张。怀疑自己得了乳腺癌,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很多女性朋友会在月经前出现双侧乳房的明显胀痛,来完月经之后,胀痛缓解,这是典型的生理性增生。随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激素水平也会出现周期性变化,随之引发月经的周期性来潮和乳房的周期性胀痛。但是疼痛持续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有人疼痛不明显,有人会比较严重,就像有人月经量多,有人月经量少一样,都是正常的。生理性增生不会引发乳腺癌,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自行消失。

中老年女性如果持续乳房疼痛,则需引起警惕,尽快就诊。

有些女性的乳房疼痛出现得太早,譬如月经干净以后的几天或是排卵期出现乳房疼痛,穿内衣或触摸时会有疼痛,或者月经的前 5 天乳房疼痛、发胀,且来月经后乳房疾病继续或疼痛加重,就要考虑是乳腺增生,应及时在医生帮助下接受检查和治疗。

误区三:

没有乳腺癌家族史就不会得乳腺癌?

乳腺癌和遗传有关吗?

确实有一定关系。但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90% 都是散发的,有家族史的人群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是没有家族史的,导致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种,许多都是因情绪和生活方式引起的。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癌风险会比正常人更高,需要定期检查,做好预防。

如果有家族聚集或者基因突变的情况,需要做进阶预防。

常规人群做超声或钼靶的检查,特定人群做磁共振的检查。

如何防治乳腺癌

近些年我国癌症的治疗发展十分迅速,乳腺癌秉承综合治疗的理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等,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给予相对个性化的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整体预后。

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此,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乳腺癌危害人们健康的有效方式。

建议 18-40 岁女性至少每年前往医院接受一次乳腺触诊及乳腺彩超检查;40 岁以上女性还需每 2 年接受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乳腺癌与情绪相关,在生活中做到心情愉快,心态放松,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过多激素类食物药物,以及相关保健品。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