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2-09
原创

社会热点事件的背后,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深思!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明天

近日,全网等待了 106 天的「胡鑫宇」事件,终于有了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胡鑫宇是自缢身亡。随后所披露的录音笔音频表达了其自杀意愿。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引人深思。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在临床上精神科医生也会接触到很多自杀未遂的患者,其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患者。

当他们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后,出现自杀行为的可能会显著增加。因此,不能忽视青少年患者这些「求救的声音」。

Q1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自我伤害行为中的一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自残」,它指的是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反复破坏自身身体组织的行为,如撞击、切割皮肤、烧灼、啃咬和拉扯头发等,是威胁青少年健康的常见行为。

国外研究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 NSSI 发生率为 19.5%,国内荟萃研究表明中学生 NSSI 检出率约为 27.4%,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Q2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可能有哪些原因?

导致青少年实施非自杀性自伤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个人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因素,非自杀性自伤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个人

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当青少年不能正确认知、表达和处理个体情绪,患有情绪管理障碍或者具有冲动型人格时,都有可能会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他们用肉体上的痛感来转移注意力,通过这种行为表达自身的情感躁动。

青少年曾经受过忽视、欺凌甚至虐待等,也会造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2 家庭

青少年与家长之间存在紧张关系、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父母在教养孩子中出现冷漠拒绝、过分干涉、专制、否认、惩罚、家暴等行为,均能造成儿童青少年 NSSI 的高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另外,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逆反、抑郁、自责、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孩子他们的社会化本身处于不利地位,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要高。

3 学校和社会 

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抑或朋友或同学关系不良,学业上的压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 NSSI 的发生。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重大影响,同伴中有 NSSI 者,往往青少年就容易受到影响,想要跟风追逐相同行为,来获得同伴认可。

现如今社会部分不良网络让青少年容易接触到自伤自残之类的消极内容,或者身边同伴有类似自残行为影响,从而出现模仿行为。

Q3 当孩子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1 构建和谐温馨家庭

除了学校外,家庭就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构建温馨家庭,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不忽视、不嘲讽、不指责、不打骂等,要更细心、更耐心、更理解等来倾听和提供支持帮助,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情绪问题,家长可以向医生咨询或上网收集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信息,与孩子共同学习控制情绪。

2 理性看待,及时寻求正规治疗

当孩子出现情绪管理障碍或者已出现 NSSI 行为,家长要理性地接受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事实,不要先责怪孩子,家长的责怪可能让孩子的难受程度「1+1>2」,家长可以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正规治疗,通过正规疗程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正念治疗等,都能显著帮助患者更好的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