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12-22
原创

全球首例!核医学科完成碘-125 粒子治疗颅内外交通性、难治性巨大腺样囊腺癌

癌症是全人类的医学难题。

随着科研的进步,疗法也在不断的更新今天我们来看看全球首例碘-125 粒子治疗颅内外交通性、难治性巨大腺样囊腺癌。问:什么是腺样囊腺癌?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或圆柱瘤型腺癌。腺样囊性癌占涎腺肿瘤的 5%~1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占 24%。常发于涎腺,以发生在腭腺者常见。大涎腺虽然较少,但为颌下腺和舌下腺好发的肿瘤。在腮腺肿瘤中仅占 2%~3%。男女发病率无大差异,或女性稍多,最多见的年龄是 40~60 岁。

肿瘤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多,少数病例在发现时即有疼痛,疼痛性质为间断或持续性。有的疼痛较轻微,有的可剧烈。病程较长,数月或数年。

肿瘤常沿神经扩散,发生在腮腺的腺样囊性癌可致面神经麻痹,并可沿面神经扩展而累及乳突和颞骨;颌下腺或舌下腺的腺样囊性癌,可沿舌神经或舌下神经扩展至距原发肿瘤较远的部位,并造成患侧舌知觉和运动障碍;发生在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可沿上颌神经向颅内扩展,破坏颅底骨质和引起剧烈疼痛。74 岁的刘阿姨(化名),确诊右侧鼻腔腺样囊腺癌,2 年逐渐增大,形成右侧鼻腔-前颅窝巨大腺样囊腺癌,辗转多家大型三甲医院,考虑到风险及并发症未行治疗。

近日,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治疗。入院前主要症状包括:颅脑、右眼胀痛伴视物模糊(右眼球活动受限)、鼻腔阻塞明显、独立行走困难,轮椅出行等,生活质量差。

入院前 CT、MRI 增强显示:右侧鼻腔-前颅窝区域巨大软组织信号肿块,大小约 9.7 cm×6 cm,增强后明显不均匀性强化,肿块骑跨颅内外,位于右侧副鼻窦、双侧额叶区域,邻近组织结构受侵蚀,伴双侧额叶水肿,大脑镰脑旁疝形成。

全球首例!核医学科完成碘-125 粒子治疗颅内外交通性、难治性巨大腺样囊腺癌

术前:右侧鼻腔-前颅窝区域见巨大软组织信号肿块影,骑跨颅内外由于患者肿瘤位置特殊,骑跨颅内外,外科切除难度大且临近组织及神经、功能损伤风险高,多家医院颌面外科评估后均表示不宜行手术切除。

目前只有局部病灶,呼吸循环功能正常,若不积极治疗,疾病将进一步局部侵袭、危及生命。通过反复科内讨论,基于患者病灶较大,且腺样囊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靶向药、免疫疗效不佳,最终确定治疗方案为碘-125 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

全球首例!核医学科完成碘-125 粒子治疗颅内外交通性、难治性巨大腺样囊腺癌

碘-125 粒子植入治疗是在介入技术辅助下完成的放射治疗,照射剂量可达根治性剂量,可以一次性手术完成,粒子植入的总剂量连续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以指数衰减的超低剂量率照射的方式累积。同时,该手术方式为微创,对临近组织、神经及脑功能损伤小,患者耐受性好且接受度高。

在麻醉科全麻辅助下,根据术前粒子治疗计划,靶区设定剂量 D90 为 132 Gy,利用电钻建立穿刺通道,插入粒子输送针,并按计划间距离输送碘-125 粒子,术毕复查 CT 粒子均匀分布于病灶内,术后验证计划 D90 为 136 Gy,手术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

全球首例!核医学科完成碘-125 粒子治疗颅内外交通性、难治性巨大腺样囊腺癌

术后:肿块内见均匀分布的条状粒子影,肿块明显缩小,对临近组织的侵犯和压迫明显减轻。

2 月后复诊,增强 CT、MRI 显示鼻腔、颅底及颅内病灶明显缩小,疗效显著,达到预期效果,患者视力恢复,颅脑、右眼胀痛、鼻阻症状明显减轻右眼活动不受限,行动自如,能独立行走,生活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将进一步跟踪随访。

经查国内外文献,此例为第一例采用碘-125 粒子永久性植入的方式对巨大颅内外交通性腺样囊腺癌的近距离放射治疗。救治团队将碘-125 粒子的物理特性与微创介入手术进行完美结合,对肿瘤进行局部治疗,避免了外科手术带来巨大的创伤。该患者面部特征无损,生理、心理均获益。

全球首例!核医学科完成碘-125 粒子治疗颅内外交通性、难治性巨大腺样囊腺癌

西南医院核医学科微创介入与放射性粒子诊疗中心「小粒子、大作为」,对于此类复杂部位、难治性肿瘤,微创介入手术联合碘-125 粒子植入可作为挽救性治疗重要手段之一,开启了颅内外交通性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