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11-16
原创

伤春悲秋?警惕季节性抑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妹妹」一首葬花吟,道出了从古至今多少「伤春悲秋」的愁怨?时逢季节交替之际,「季节性抑郁」竟悄然而至?如何识别?如何预防?如何帮助和自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妹妹」一首葬花吟,道出了从古至今多少「伤春悲秋」的愁怨?

时逢季节交替之际,「季节性抑郁」竟悄然而至?

如何识别?如何预防?如何帮助和自助?

来听听和睦家医院心理健康中心胜利医生怎么说。

什么是季节性抑郁?

季节性抑郁(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目前已经不作为单独诊断,只是符合情感障碍中的一个亚型(伴有季节发作特征)。

因此诊断季节性抑郁,首先是采用抑郁或躁狂发作的识别、诊断标准。躁狂或轻躁狂是相对罕见的,抑郁发作常见些。

其实不仅情感障碍类别,焦虑障碍类别的患者也伴有季节性特征。轻型或温和表现的,如北京人说的「苦夏」,也是这类特点。当然,有苦夏的,也就有伤春悲秋的。

什么因素容易引发季节性抑郁?

美国梅奥诊所在对患者宣教中提出,女性、年轻、倒夜班者,较容易出现季节性抑郁现象。

此外,温度的影响也可能引发季节性抑郁。在温暖的佛罗里达州,季节性抑郁患病率为 1.4%,在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季节性抑郁患病率为近 10%。

除开季节因素,诱发情绪的波动,往往是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即有压力的突发情况)。这在不同人群中诱发的因素不同,但是难以避免,又往往被人和季节交替联系在一起。

学生不想面对期末大考?天寒地冻的还要每天早起背书?

电商行业即将迎来的「双 11」挑战:别人在光鲜亮丽地「买买买」,我却要在背后疯狂刷夜敲代码?

年底升职关键期,恰逢体检报告有异常?真的是「寒冬」无疑!

季节性抑郁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梅奥诊所的患者提示中强调,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以下表现,建议观察并合理调控心情,积极预防季节性抑郁。

  • 感觉拖累,低能量和没心情
  • 渴望垃圾食物
  • 体重增加
  • 对曾经享受的活动失去兴趣
  • 无法专注
  • 避免社交活动

当然以上这些症状只是季节性抑郁的常见反应,并不是诊断标准。

有的表现很常见,也很轻微,当事人也知道随着季节变化,这些不良的情绪或反应都会过去,不必都当病来治。

什么时候该寻求专业帮助?

无论是否受季节相关的情绪困扰,只要抑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都需要引起重视。

从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上,一般从两个角度衡量:

一是对抑郁情绪对当事人日常生活、行使社会功能状态的影响,即是否「耽误事」;

二是当事人主观感到的痛苦程度。感到痛苦是主观的,主要看个人对负性社会生活事件、负面情绪的耐受性,和当事人的自信、自我把控感等。

如果认为这一阶段的抑郁状态对社会生活有一定困扰、并承担着难以承受的痛苦,到无法自拔、无法自我调节的程度,请及时寻求周围亲人的帮助,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季节性抑郁,该如何治疗?

符合临床诊断的,达到抑郁障碍程度的季节性抑郁,往往需要规律治疗,这与抑郁发作等的治疗是相同的。

当然如果季节因素明显,无论专业医生还是患者本人,都会选择在换季交替时,治疗更慎重、更保守一些,多留「富余」。

医生在治疗中,即使情况平稳,往往不在季节变换时开始降低药量;患者到了自己不容易适应的季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要减少些工作负荷,并注意多休息,适度运动。

最重要的,还是要积极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不要忽视这些症状。

季节性抑郁,平时应如何预防?

1. 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养成好习惯的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时的。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何时起床,何时进食,进食的节制和注意保养,这些都是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一部分。

此外,保证充足合理的睡眠时间,是对人的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2. 以平和的心态,平稳度过换季时节

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少不得要为自己追求的东西努力拼搏,这其中也少不了相应的挫折和坎坷。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挫折,当做对自己的一场磨炼,积极应对,努力拼搏。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者,有之;年轻气盛,枉顾健康的冒进者,有之。

平时精神生活就不顺畅,季节变化困扰多,人际纠纷增加,深陷苦境而不自知,还以为是在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殊不知输掉的,是自己的平静和幸福。

各自孽缘各自了,风云际会魔斗魔。「心魔」不平,反怪自然的季节变换,人类就是这么没出息。

还是宋代的无门禅师总结得通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愿各位能享受这样的好时节。

作者介绍

伤春悲秋?警惕季节性抑郁

胜利
心理健康中心医生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 胜利医生 1995 年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毕业,师从许又新教授,奠定了精神病理学和神经症相关理论等专业基础。1999 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毕业,导师沈渔邨院士,专业方向心身疾病。毕业后曾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进修 1 年,在 Arthur Kleinman 教授指导下学习患病叙述(illness narrative),在更宽的背景下理解患病现象。2003 年曾到 Rochester 大学短期进修自杀学(suicidology)。

◆ 2005 年起,与胡大一教授合作开展双心医学。始终注重以坚实的精神病理学基础,分析、解决患者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出现的精神症状,在临床诊疗的同时以本土化方式尽量给予患者心理帮助。

◆ 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