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陈瑶
患者信息:性别女,年龄 62 岁,骨质疏松病程:10+年
主诉:反复腰背部、骶尾部、双膝关节疼痛 10+年,加重 10+月
既往史:慢性胃炎
慢性支气管炎(无激素服用史)
个人史:无烟酒史、特殊环境接触史
月经史及生育史:14 岁初潮,45 岁绝经,孕 3 产 1
家族史: 其父患「严重骨质疏松
现病史 :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骨关节疼痛,主要表现为腰背部、 骶尾部、双下肢疼痛,呈酸胀痛,伴双下肢抽筋、乏力、冷痛感。不伴双 下肢麻木、踩棉感、大小便功能障碍、晨僵、关节肿胀等,活动及受凉后 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开始未引起重视。5+年前,自觉腰背部及骶尾 部骨痛加重,于当地医院行骨密度检测示「L1-4 0.702 g/cm2 ,T-3.4」,予 密固达连续 3 年输注治疗。治疗后感骨痛缓解。院外长期口服钙片、骨化三 醇治疗。仍自觉腰骶部疼痛反复、伴双下肢抽筋。10+月前,患者活动后出 现腰背部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加重,弯腰等活动稍受限,为进一步诊治,逐 入院。
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欠佳,大小便未见异常,体重变化不明显
查体:身高: 156 cm 体重:53 kg BMI: 21.8 kg/m2 生命体征平稳,神清,慢性病容,步态正常。甲状腺未扪及肿大, 心、肺、腹均(-)。腰椎棘突压痛、叩痛,腰椎前屈、
后伸、左右侧屈、旋转活动疼痛、活动受限。双膝关节活动骨擦感。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余神经系统(-)。双下肢无水肿。VAS 评分:7 分。
实验检查:
血常规: WBC 6.95 10^9/L HGB 122 g/L plt 22810^9/L
血钙: 2.27 mmol/L(参考值:2.2-2.7 mmol/L)
血磷: 1.48 mmol/L (参考值:0.8- 1.6 mmol/L)
血碱性磷酸酶: 61U/L(参考值:50-135 U/L)
肝肾功能: 正常
PTH: 3.63 pmol/L(参考值:1.60-6.9 pmol/L)
甲状腺功能: 正常
25-羟维生素 D: 30.7ng/ml(参考值:30-100 ng/ml)
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肿瘤标志物、类风湿因子、
大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
骨密度检查:L1-L4 0.893 g/cm2 T 值-1.8,左股骨颈 0.769 g/cm2 T 值-1.3
辅助检查:
甲状腺、腹部 B 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 CT: 肺部小结节影,多系炎性。
腰椎 MRI:腰椎退行性改变;L1、5 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L4/5、L5/S1 椎间盘膨出
诊断思路: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诊断鉴别:
1. 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 B 超、PTH 和血钙磷检测均见异常
2. 风湿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无对称性四肢关节肿痛、畸形,类风湿因子检测正常
3. 肿瘤性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无肾功能损害、贫血、感染症状,免疫固定电泳和血清蛋白电泳均正常,影像学未见骨质破坏
4. 其他代谢性骨病:
骨软化—无维生素 D 缺乏、PTH 升高、血钙和血磷降低,且血 ALP 正常
基础治疗措施:
1. 调整生活方式: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 ,限酒,充足日照,避免过量饮用咖啡规律运动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戒烟 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及新增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如清除室内障碍物,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 D
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均应该在充足的钙和维生素 D 基础上进行,50 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 1000~1200 mg(元素钙) , 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 2000 mg。对于存在维生素 D 缺乏危险因素人群,建议血清 250 HD 水平保持在 20ng/mL(50nmol/L) 以上。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在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血清 25OHD 水平如能长期维持在 30ng/mL 以上,则更为理想,但要注意当 25OHD 水平超过 150 ng/mL 时有可能出现高钙血症。(不推荐使用活性维生素 D 纠正维生素 D 缺乏。也不建议 1 年单次较大剂量普通维生素 D 的补充。)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的选择
1. 低中度骨折风险患者首选口服双膦酸盐药物治疗
2. 对口服不能耐受、禁忌、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 3. 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或地舒单抗等)
4. 如仅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5. 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
既往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疗效判断
成功标志:骨密度保持稳定或增加,成功标志无新发骨折或骨折进展的证据。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骨转换指标值维持在或低于绝经前妇女水平,使用促骨形成药物:骨形成标记物显著增加
在治疗期间如发生再次骨折或显著的骨量丢失,则需考虑换药或评估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
治疗失败:治疗期间出现 2 次或以上的脆性骨折。
疗效评估
用药疗程
继续治疗
口服药物:骨化三醇 0.25ug/粒,一天一粒,枸缘酸钙 0.1 g/片,一天两次,一次两片
注射药物:地舒单抗,60 mg/支,半年一次, 皮下注射
辅助治疗:超短波理疗
疗效评估
辅助检查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原则:骨质疏松是伴随年龄增加而逐渐进展的退行性、慢性疾病,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疗程应个体化、长期化,所有治疗至少应坚持 1 年,在治疗前和停药前都须全面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并对患者进行骨折风险分层管理。
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双膦酸盐、地舒单抗均为:高骨折风险和极高骨折风险患者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
若处于药物假期的患者,出现骨密度降低超过 DXA 测量的最小有意义变化值、BTMs 水平较前明显升高,股骨颈骨密度 T- 值 ≤ -2.5,或发生新的脆性骨折,提示患者骨折风险升高,建议结束药物假期,重启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可以恢复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或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1. 疗效监测
推荐在药物首次治疗或改变治疗后每年、效果稳定后每 1~2 年重复骨密度测量,以监测疗效
骨转化标志物检测:推荐抑制吸收药物治疗 3~6 个月,或促骨形成药物治疗 3 个月后检测,常用指标: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血清 I 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
骨折风险评估:影像学检查
2. 规范骨质疏松的长期治疗
3. 重视跌倒的风险评估及预防宣教
4.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功能锻炼
5. 多学科团队制定随访方案,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 发生或再发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