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近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成立重症医学科,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更好地为患者做好服务。
重症医学科以多学科协作运行,现拥有 ICU(重症监护室)、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AICU(麻醉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小儿内科、妇产科、乳腺外科、血管瘤外科、小儿普外、神经外科、骨科等专业的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体化管理。
重症医学科设在妇产科大楼 11 楼,拥有层流病房、中央空调恒温系统、中央供氧及负压系统,科室集结了麻醉科、儿科、内科、外科等多学科、结构合理的专业医护人员。现有医生 16 人,护士 61 人,配备各种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以良好状态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重症医学科是「生命之舟」,很多危重症患者在这里「中转」,构筑「生命线」,为患者做好生命的护航,做医院临床科室最坚实的后盾。
李羽(化名),女性,40 岁,孕 5 产 4,第 5 胎,诊断「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术中因大量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DIC、术后气管插管,转到郑大三附院重症医学科,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及后续治疗。
接到患者后,科室负责人邵勇及时到达现场指挥抢救,住院医师边蓉蓉、值班医生刘秋瑾、张凯等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完善治疗计划,动态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各项参数,护理团队给予 24 小时专人护理。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患者终于渡过危险期。当拔出气管插管的那一刻,李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紧紧地拉住护士李芳芳的手,嘴里不停地说着:「我终于活过来了,谢谢你们!谢谢……」
小团子(化名),女,1 个月零 2 天,患儿低热,吃过退热药后体温正常,但随后出现精神欠佳,吃奶量减少。来郑大三附院就诊后,PICU 副主任医师李凡检查发现患儿双眼凝视,手脚冰凉,有颅内感染的可能,立即入住重症医学科。
患儿入科后,立即病情评估,考虑患儿为严重脓毒症,PICU 医护人员在乔俊英主任的指挥下,给予保暖、监护、抗休克、机械通气、抗感染、输血等抢救和治疗。不出所料,患儿血培养为无乳链球菌生长,这是一个引起小婴儿脓毒症、脑膜炎、肺炎等的重要致病菌,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且危重,有一定病死率。
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的治疗和护理,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生命体征平稳,顺利撤机,感染得到良好控制,宝宝顺利地回到妈妈的怀抱。
赵雷(化名),男性,22 岁,由于患有动静脉畸形病变,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治疗效果不佳,从云南不远千里辗转来到郑大三附院找到血管瘤外科主任乔军波。经过术前缜密的讨论手术方案,进行颈部、胸壁、腋下右上肢重症动静脉畸形伴动静脉瘘手术,手术时长约 21 个小时,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
患者入科后,值班医生刘红杰叮嘱护理组长王小芳:「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出血、血栓等并发症,必须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引流液的情况,有任何问题要及时反映。」郭迎迎医生不断地询问:「他的尿量怎么样?」「引流液多吗?」「神志怎么样?」患者术后因为疼痛造成翻身困难,在给予镇痛管理的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压疮和深静脉血栓,护士们轮流对骶尾部和下肢进行按摩。经过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患者终于顺利撤除呼吸机,安全地转运至病房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这样的情景经常在这里上演,截止 9 月底,重症医学科已收治病人 160 人,每一位危重患者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在这里转危为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把收治危重症患者工作做好、做细,科室有重点地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内容涵盖从危重症患者入科,到病情平稳,符合转出条件的所有环节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医护团队反复模拟危重症患者抢救情形,提升急救技术水平,规范流程,查漏补缺,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抢救水平,为保障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及妇儿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重症医学科,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坚持做到快速出诊、及时到场、主动救治。能看清每一处风险,评估每一个均衡,全盘、系统地看待患者的病情,有侧重地去进行救治。利用重症医学理念和优势,急手术大夫之所急,并在后续的治疗中利用完善的生命支持手段和设备治疗患者,逆转病情变化。
让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症医学科将结合现状,创新管理模式,转变观念,育人才、建梯队、学技术、强技能,乘势而上。
迈步新征程,全体医护人员将扛起「开好局、起好步」的重任,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激扬「中流击水」的干劲,满载前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