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4-18
原创

合肥京东方医院:被这种虫咬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请注意→

气温渐回暖,正是出游季

户外活动时

若发现被「黑痣」般小虫子叮咬

千万要当心,一旦处理不当

严重可致命


近期,我省六安、池州等地发生蜱虫叮咬案例:


案例一:

霍山汪某(68 岁)突然发烧,起初以为是感冒,但打针吃药都不见好。到医院检查发现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降低,伴多器官损伤。病情一度迅速进展至意识障碍、呼吸衰竭。


医生询问后得知,患者近期在茶园被虫咬过。经检测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抗病毒、免疫调节及器官支持治疗,最终康复。


案例二:

农妇陈某(62 岁)田间劳作时遭虫咬,一周后出现发热、腹泻伴血小板减少,同样被确诊为「发热伴」。


「当时只觉得有点痒,没太当回事。回家仔细一看,皮肤上有个小黑点,竟然有头有爪子,还在微微动弹,吓得我差点叫出声!」患者事后回忆。


蜱虫咬住就不松口,疯狂吸血


蜱,又名蜱虫、壁虱,俗称「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每年春季便开始活跃。

合肥京东方医院:被这种虫咬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请注意→

蜱虫用嘴上尖刺刺进皮肤吸血,一般能持续吸好几天,这个过程会一直挂在宿主身上。吸完血之后体型能变大几十倍。


户外工作、游玩要注意❗

蜱虫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都可能会被蜱虫叮咬。



可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可致命!


蜱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 发热伴、莱姆病、森林脑炎 等多种疾病。其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我省最常见的蜱传疾病,病死率可超过 10%。


女子被蜱虫咬后,发病到死亡仅 7 天!


去年 4 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记录其母从被蜱虫咬,到发病去世的全过程。


该网友称,起初家人以为母亲只是普通感冒发烧。经检查,其母被确诊为 「蜱虫病——发热伴」,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后病情恶化不幸离世。


合肥京东方医院:被这种虫咬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请注意→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可能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


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 38℃ 以上,最高可达 40℃ 以上,热程可长达 10 天以上。


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症状差异: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既往有基础疾病、高龄,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被蜱虫咬上怎么办?千万别硬拔!


注意!

不能拍!不能硬拔!

更不要「暴力」拍打


被蜱虫叮咬后如果「硬拔」,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增加病原体感染风险;如果「硬拔」时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正确的做法是: 用镊子或者专用蜱虫移除工具,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除。

合肥京东方医院:被这种虫咬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请注意→



完整拔出虫体后,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密切观察是否出现 发热、皮疹、恶心呕吐或其他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 感染科就诊,务必向医生告知户外活动及蜱虫叮咬情况。



如何防蜱虫叮咬?


●正确穿衣。在野外尽量穿长衣长裤,将裤腿塞进袜子,防止蜱虫接触皮肤。


●最好选择浅色衣物,更容易看清蜱虫。


●使用含有 0.5% 氯菊酯的驱虫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使用含有柠檬桉或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剂涂抹裸露皮肤。


●户外活动后检查皮肤、孩子和宠物,注意头部、耳朵、脚趾缝等容易遗漏的部位。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