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并非老年人「专属」
在开展老年科门诊,为父母及其子女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院内进行了针对「肌少症」筛查的员工福利活动,来看诊的 2 位员工家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是 82 岁的老人家,女性,没有基础疾病,近 10 年来体重一直比较消瘦,饮食中以面食和粥为主,吃鸡蛋,牛奶鱼类肉类进食不多,可独立行走,但近年来跌倒数次,严重一次致左侧肩袖损伤行手术。
目前因害怕跌倒,很少独自出门,身高 156 cm,体重 39.5 kg,BMI16.2 kg/ m²,通过生物电阻抗(BIA)检测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SMI)4.3 kg/ m²,握力 10 kg、5 次椅子站立试验 14 秒,诊断严重肌少症,重-中度营养不良。
一位是 24 岁的年轻女孩,身体匀称,自述腹部脂肪堆积较多,平时爱吃油炸食品,偶尔节食减肥,偶尔慢跑,无其他锻炼。
身高 159 cm,体重 54 kg,BMI 21.4 kg/m²,BIA 检测 SMI5.4 kg/ m²,握力 16 kg,体脂率 37.4%,诊断为肌少症,隐性肥胖。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肌少症 虽然在老年人中常见,但并非就是老年人才会出现的疾病。
目前随着工作状态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劳动的减少,年轻人出现「肌少症」并不少见,可表现为营养过剩的脂肪堆积和营养不良的肌肉减少。
而老年人一旦发生肌少症,干预的方法比较有限,他们越害怕跌倒,越害怕行走,反而会导致腿部力量会进一步下降。
那么肌少症都有哪些症状,会有哪些危害呢?如何预防和治疗?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专门来谈谈现在医学界比较热门的「肌少症」话题。
什么肌少症?
肌少症是以肌肉量减少、肌力减弱和躯体功能降低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
肌少症的原因有哪些?
肌少症发病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和年龄有关,人体的肌肉含量在 25 岁达到顶峰,40-70 岁每 10 年下降 8%,70 岁以后每 10 年下降 15%。
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加,增肌是比较困难的,维持肌肉减少的速度减慢就相当不错。因此增肌从年轻时做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非常重要,「存钱不如存肌肉」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其次,肌少症和遗传、神经系统疾病、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缺乏运动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三,肌少症不一定有基础疾病,但许多慢性疾病和肌少症有关,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骨关节病都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
糖尿病人群中的肌少症发生率远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肌少症的患病情况
研究报道全球范围内的肌少症患病率为 6%-12%,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 14%-33%,失能和住院患者肌少症患病率则高达 78%。
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报告,亚洲老年人群肌少症的患病率为 5.5%-25.7%,男性更为显著。
近年来,中国人群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为 8.9%-38.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80 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可高达 67.1%。
肌少症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受到它的威胁。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坐班,不爱运动,超重和肥胖等营养失调不断增多,这些人如果采用节食减肥,减掉的一部分是肌肉,会形成少肌性肥胖,最后形成易胖体质。
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人更容易发生和代谢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等。
另外,有些女性以瘦为美,节食减肥,同样也会造成肌少症。
肌少症的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四肢纤细无力,由于下肢具有主要的负重功能,因此以下肢力量不足、抬脚不高、易劳累、步态缓慢、行走困难、易跌倒等为常见的表现。
肌少症限制了许多日常活动,使日常生活变得困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少症的诊断
肌少症的诊断包括了四肢骨骼肌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 3 个方面。
骨骼肌肌肉的测量
小腿围是测量肌肉量常见的筛查方法,检测四肢骨骼肌肌肉量的常用仪器有 5 种:
◎ 生物电阻抗分析仪(BIA);
◎ 双能 X 射线吸收仪;
◎ 计算机断层扫描;
◎ 超声检查;
◎ 磁共振;
近年随着生物电阻抗技术的进步,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已经成为检测肌少症的主要方法。
肌肉力量测试
握力实验,左右手分测 2 次,取最大值。
躯体功能测试
5 次椅子站立实验;或6 米行走速度;或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PPB)≤ 9 分
肌少症的危害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自我健康感觉下降,增加了跌倒风险及与之相关的骨折风险,丧失独立生活能力,长期需要别人照料,总肌肉丢失大于 40% 的患者和死亡相关。
肌少症增加了住院风险,提高了住院期间的护理成本,增加了住院费用。
肌少症还减慢了原有慢性疾病的康复,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心功能不全,骨科和血管外科患者术后的恢复。
肌少症的干预
慢性疾病的控制
与肌少症有关的慢性疾病的管理,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脏病等。
抗阻运动
增肌需要抗阻运动或者力量训练才可能实现,高强度的跑步有一定的增肌效果,但并不适合大多数人。
在家运动,我们推荐弹力带、哑铃这些简单的工具去锻炼下肢和上肢,下肢可以臀桥,下蹲等。 上肢可以做跪式俯卧撑、哑铃平地卧推、背部弹力带下拉、弹力带划船等方式的抗阻运动。
在健身房运动的人士,可以针对性使用更多的器械,达到增肌的效果。
抗阻运动能显著增加肌肉量和肌肉力量,达到增肌塑形的效果,身体紧致年轻,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关节。
女性到了 50 岁以后,由于雌性激素的减少,骨质疏松会加重,肌肉流失会加快,男性 60 岁以后,睾酮明显降低,肌肉流失随之严重,增肌运动都是非常必要的。
推荐每次运动 50-60 分钟,其中 20-30 分钟为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减少身体脂肪比例, 降低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改善心肺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不但需要肌肉团块的增加,也需要肌肉柔韧性增加,因此在运动后要注意拉伸,这样的肌肉有力量有弹性,才不容易受伤。平衡的训练也要考虑,好的平衡能力不易跌倒。
所有的运动以不受伤作为前提,刚开始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和别人比强度和难度,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
营养治疗
蛋白质是肌肉形成的主要营养物质,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建议在 1.0-1.2 g/kg/日以上。
这些蛋白质包括了鸡蛋,牛奶、鸡肉、牛肉、鱼和虾等。但是蛋白质的摄入只是增肌的一部分,没有抗阻和力量训练,单纯增加蛋白质摄入是不能达到增肌效果的。
药物治疗
睾酮、雌孕激素替代治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均在研究中被证实可以增加人体的肌肉含量,但目前用于临床治疗肌少症的证据仍不够充分。
温馨提示
肌少症是近年在医学界非常热门的话题,增加肌肉有以下好处:
◎ 增加了基础代谢率,形成易瘦体质,身体更健康,身材更好看;
◎ 关节磨损减少,不容易出现骨关节病;
◎ 增肌后,身体的力量增加,会使人不知疲惫;
◎ 肌肉的增加能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高。
所以,年纪大了,需要锻炼增肌。
年轻人坚持健身锻炼,一方面养成很好的锻炼习惯,使现在的生活健康充实。另一方面健身像储蓄一样为老年生活积攒了足够的肌肉,保证今后可以维持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预防肌少症,从现在开始!
作者介绍
杨继红
老年科兼肾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杨主任自 2012 年起任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病房主任兼肾脏内科主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全面的老年科医生。在慢性肾脏病诊断和治疗以及各种肾脏替代治疗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杨主任 负责和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北京医学奖励基金等多项课题的资助,共计 290 万元。发表中文核心和 SCI 论著 60 多篇,主编专著 2 部。目前已毕业研究生 5 名,其中 1 名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 3 名,2 名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Cruz-Jentoft AJ, Baeyens JP, Bauer JM, et al. Sarcopenia: 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report of the European Working Group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J].Age Ageing,2010,39(4):412-423.DOI:10.1093/ageing/afq034.
[2]. Chen LK, Liu LK, Woo J, et al. Sarcopenia in Asia: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J].J Am Med Dir Assoc,2014,15(2):95-101.DOI:10.1016/j.jamda.2013.11.025
[3]. Fielding RA, Vellas B, Evans WJ, et. al. Sarcopenia: an undiagnosed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 Current consensus definition: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J].J Am Med Dir Assoc,2011,12(4):249-256.DOI:10.1016/j.jamda.2011.01.003.
[4]. 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 (202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40(8):948-951
[5]. Cruz-Jentoft AJ, Bahat G, Bauer J, et al. Sarcopenia :revised 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J].Age Ageing,2019,48(1):16-31.DOI: 10. 1093/ ageing afz046.
[6]. Chen LK ,Woo J, Assantachai P, et al.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2019 consensus update on sarcopeni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 Am Med Dir Assoc,2020,21(3):300-307.DOI:10.1016
[7]. Shafiee G, Keshtkar A, Soltani A, et al.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in the world: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general population studies[J].J Diabetes Metab Disord,,2017,16:21.DOI:10.1186/s40200-017-0302-x.
[8]. McLeod M, Breen L, Hamilton DL, et.al. Live strong and prosper: the importance of skeletal muscle strength for healthy ageing [J] . Biogerontology. 2016, 17(3):497-510.DOI:10.1007/s10522-015-963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